中国:东亚的大半岛(第5/6页)
自16世纪上半叶以来,中国才允许少数几个“洋鬼子”进入太平洋沿岸的几个贸易港口城市。这些主要来自葡萄牙、英国和荷兰的不幸的“洋鬼子”在这里的社会地位很低,他们在中国的地位,如同刚好与弗吉尼亚州早期殖民者的后裔搭乘同一条船的黑人医生。
英国人在1816年派阿默斯特勋爵(他在1817年去圣赫勒拿岛拜访过拿破仑)来觐见天子,希望中国天子对英国商人给予庇护,改善他们在广州的待遇。阿默斯特勋爵被告知,他能否上朝觐见天子决定于他是否愿意在御殿前磕头。所谓“磕头”,讲文雅一点儿,就是“在皇帝的宫殿中,以头三次触地”。这对一个荷兰船长来说是办得到的,因为他明白,只要他在皇帝面前磕了头,他就能把大量的茶叶和香料带回去,一生享用不尽。但是,阿默斯特不是船长,他是英国国王的代表,于是他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结果他甚至连北京的城门都没进去。
这时的欧洲,詹姆士·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被广泛应用,因此而富强起来的欧洲急切地要去征服新的世界,中国理所当然地被列在榜首。对骄傲的白种人来说,以突然爆发的事件为借口挑起战争很不光彩。1807年,马礼逊博士作为欧洲第一位传教士来到广州,开始不断对中国人宣传基督教如何如何好,为何要信仰基督,因此要必须给它一个机会。但那时,即使那些最迂腐、最狭隘的满洲官员都能够积极地固守孔子的教义,以此来阻挠滚滚而来的鸦片狂潮,不过,英国东印度公司却在不断地从罂粟籽中提炼着数百万磅的鸦片,将它们卖给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居民。英国东印度公司坚持要把鸦片输送到中国,中国当局则坚决拒绝让鸦片上岸,于是鸦片和受伤害的感情引起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让中国人目瞪口呆,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绝对不是那些被他们看不起的外国人的对手,经过几个世纪的闭关锁国,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了。
这种担忧最终变为现实。自从鸦片战争的不幸时期开始,中国就完全听凭外国人的摆布。那些一味埋首于田园而不问世事的中国人通过偶尔目睹的事实,也开始认识到他们自己的国家出了问题。中国人把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灾难归咎于由外族统治的满清政府,于是中国人开始揭竿而起。大约80年前爆发了第一次起义,中国人希望以革命换自由。
鸦片战争后,当清政府正与英国和法国开战时,“太平天国运动”在华南地区风起云涌。这些人拒绝剃头,把辫子也剪掉了。但是,对于那些因贫困而造反的老百姓来说,满清王朝的大军太强大了。他们推举出来准备取代满洲人的汉人皇帝(指洪秀全——译者注),最后在南京自己的宫殿中自焚,还把所有的嫔妃活活烧死(这里作者弄错了,洪秀全是病死的,而不是自焚而亡。湘军攻陷南京时,洪秀全已死了一个多月了。由于太平军战士誓与南京共存亡,故点火自焚——译者注)。在这场革命中,被杀者达数十万人。剿灭这场革命的清朝统领是两个外国人,一个是美国工程师华尔,另一个则是虔诚的基督徒、深邃的神秘主义者戈登。戈登返回英国后,专心从事慈善和宗教事业,过着退伍之后的悠闲生活,为他的悲惨结局作准备。有关戈登的故事,你可以在“非洲”那一章里了解到。
1875年,清政府与德国之间出现分歧,于是德国就向中国派出了一个中队,理由是帮助中国清除沿海的海盗。1884年至1885年,发生了中法战争,结果,中国失去了南部的安南和东京湾。1894年,他们和已经西方化的日本又打了一仗,结果丧失了台湾岛。
随后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军事战略要地进行争夺。俄国人强占了东北的旅顺,英国人夺取了威海卫,德国人进驻了胶州湾,法国人则分到了湄公河左岸的金兰湾,而至于在外交政策上带点儿感情作用的美国,他们只是含含糊糊地提出了“门户开放”之类的意见。其实,那些欧洲人把抢到手的土地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堡垒,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美国的山姆大叔探过头去(当然不是为了看热闹),他们就急忙把大门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