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地理造就的海上强国或陆上强国(第3/8页)
波河携带入海的大量沉积物,其中有一部分积到了河底,使河床上覆盖了一层几英尺厚的坚硬物质。为了防止日益升高的河水浸没周边地区,沿岸的居民从古罗马时代就开始筑坝围堤,这项工程时至今日仍在继续。其结果使波河水面比其周围的平原高出许多。在一些村庄,堤坝高达30英尺,河面竟然与房屋的屋顶一样高。
波河流域还有一些著名的东西。曾经一度——如果从地质学角度看,就是不久以前——整个意大利北部平原都是亚得里亚海的一部分,那些今天深受夏日游客青睐的阿尔卑斯山峡谷,则是狭窄的港湾,就像现代挪威的被海水淹没的峡湾一样。这些昔日的海湾是冰川融水的泻口。当时,欧洲大部分地区都被冰川覆盖着,阿尔卑斯山上的冰川面积远比现在大。冰川上的石块从沿着山坡下滑的冰川上滚下来,形成“冰川堆石”或者“冰碛”。当两块冰川撞击到一起时,两块冰碛也就合为一体,比原来的高一倍,形成“中间冰碛”。当冰川最终融化,它就滴入碎石当中,称为“终极冰碛”。这些“终极冰碛”类似于地质学上的海狸堤坝,它们从低向高,隔离了整个峡谷。在冰川时期,大量的冰川融水渗透过“终极冰碛”向下流淌,随着冰川消失,水也越来越少,而“终极冰碛”又比原来的水位高出许多,于是这里形成了一片湖泊。
所有意大利北部的湖泊,如马焦雷湖、科莫湖和加尔达湖,都是冰碛湖。当人类出现,并学会农田灌溉时,这些冰碛湖又成为蓄水池。当春天来临冬雪消融时,冰碛湖接纳了所有多余的水,如果这些融水汇入一个山谷之中,就会形成最具破坏力的洪灾。加尔达湖接纳融水后会升高12英尺,马焦雷湖将上涨15英尺,而且还可以接纳更多的融水。一个简单的水闸系统就可以控制住这些水,并可以按需要来调节这些水。
波河平原的早期居民早已学会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了。他们开凿运河,将上百条汇入波河的小河连接起来,还修建了许多道堤坝。今天,每分钟有上千立方米河水通过这些运河。
这里也是盛产水稻的理想地区。自从1468年一位比萨商人第一次将水稻引入这一地区,到现在水稻田已经成为波河平原中部最平常的景观。其他一些农作物,如玉米、大麻和甜菜也被引进这里。这片大平原虽然比意大利半岛其他地区缺少雨水,但是却成为全国最富饶的地区。
这个地区不仅为男人们提供食物,还为妇女们奉献衣裳。早在9世纪,养蚕必不可少的桑树就在这里出现了,它们被拜占庭人(拜占庭位于罗马帝国东部,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了它的主要城市君士坦丁堡并将该城作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首都,拜占庭由此灭亡)从中国带到了这里。桑树找到了伦巴第地区(该名称源于伦巴第人,这是一个从易北河河口迁移到此定居的条顿部落)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今天,这里大约有50万人从事丝绸业,他们的产品质量比“蚕的故乡”中国和日本的同类产品还要高。就是这种毫不起眼的小虫子为我们提供了最华丽的服装。
整个波河平原人口十分稠密是不足为奇的。然而这些城镇的最早居民却与河流保持着一定距离。因为,他们当时的工程还没有先进到足以建造稳固的堤坝,另外,他们还害怕那些每年春涝后形成的沼泽。都灵是波河平原上的唯一一座重要城市。它早年曾是萨瓦公国议会所在地,它现在统治着整个意大利,并且还连接着通往法国和瑞士的关口(塞尼斯关口和圣伯纳关口,塞尼斯关口通往法国,以狗和修道院著称的圣伯纳关口通往罗讷河河谷)。都灵地势非常高,无需担心会被洪水淹没。这里的另一座城市米兰是这一地区的首府,是五条重要商道(圣哥达、辛普朗、小圣贝纳德、马洛亚和施普吕根)的汇合点,它位于波河与阿尔卑斯山之间。布伦纳山口的终点维罗纳地处阿尔卑斯山脚下,是意大利与德国边境最古老的关口。克雷莫纳是小提琴制作世家——著名的斯特拉地瓦利、瓜奈里和阿马蒂三家族的故乡,位于波河附近,但是伯杜瓦、摩德纳、费拉拉和博洛尼亚(欧洲最古老的一所大学所在地)都与波河这条大动脉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同时又依赖着它维持着自己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