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民族独立(第5/8页)
法国当仁不让,再一次成为欧洲的革命风向标,率先发出起义的信号。著名的奥尔良公爵的儿子,路易·菲利普继任查理十世成了法国国王。奥尔良公爵曾经参加过雅各宾党,曾对其表兄国王的死刑判决,投了决定性的一票。在早期的法国大革命中,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享有“平等的菲利普”的美誉。后来,罗伯斯庇尔打算纯洁革命阵营,肃清所有“叛国分子”(这是他对所有异己的称呼)时,奥尔良公爵被处死,他的儿子也被迫逃亡异国他乡。从那以后,年轻的路易·菲利普四处流浪,曾在瑞士当过中学教师,也曾到辽阔的美国西部进行探险。拿破仑垮台后,菲利普返回巴黎。比起那些波旁表兄,他聪明多了。他生活简朴,腋下常常夹着一把红雨伞,到巴黎的公园散步。像天底下所有慈爱的父亲一样,身后总是跟着一群孩子。可惜他生不逢时,法国已经不再需要国王了,但路易·菲利普并不知道这一点。直到1848年2月24日清晨,人们涌进杜伊勒里宫,粗鲁地把菲利普陛下赶了出去,宣布法兰西为共和国。这时,他才明白了这一点。
当这一消息传到维也纳,梅特涅并不在意,他漫不经心地评论说,这只不过是“1793年闹剧”的重演。神圣同盟于是再次派联军前往巴黎,终止这场不体面的民主闹剧。可是,两个星期之后,他自己的奥地利首都也爆发了起义。梅特涅躲开愤怒的民众,穿过普拉茨宫的后门偷偷溜走了。奥皇斐迪南被迫向臣民们公布了一部宪法。梅特涅在过去33年里尽心竭力加以压制的革命思想终于重见天日。
这一次,整个欧洲都感觉到了革命的震动。匈牙利毅然宣布独立,并在路易斯·科苏特的领导下对哈布斯堡王朝宣战。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持续了1年多。最后,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军队越过喀尔巴阡山,扑灭了革命的火焰,匈牙利的君主统治得以保全。随后,哈布斯堡王室成立了一个特别军事法庭,绞死了那些他们在公开战场上无法战胜的匈牙利爱国者。
至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宣布脱离那不勒斯独立,并赶走了波旁国王。在教皇国,首相罗西被谋杀,教皇被迫逃亡。第二年,他在一支法国军队的保护下,才重返自己的国土。从此,法军不得不驻守罗马,以保护教皇的周全。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这支军队才撤出罗马,去对付普鲁士人,而罗马最终成为了意大利的首都。在北方,米兰和威尼斯在撒丁国王阿尔伯特的大力支持下,起而反抗奥地利统治者。老拉德茨基率领着一支强大的奥地利军队来到波罗流域,在库拉多扎和诺瓦拉附近打败了撒丁军队。阿尔伯特被迫传位给儿子维克多·伊曼纽尔,也就是后来统一意大利的第一个国王。
在德国,1848年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示威游行。人们呼吁政治统一,建立一个议会制政府。在巴伐利亚,国王由于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浪费在一位自称是西班牙舞蹈家的爱尔兰女人身上(她叫洛拉·蒙特茨,死后葬在纽约的波特公墓),情绪激怒的大学生将国王赶下了台。在普鲁士,尊贵的国王被迫向巷战中的死难者脱帽致哀,并承诺组建一个立宪制政府。1849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550名代表聚集在法兰克福,召开德国座谈会,德高望重的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威廉被推举为统一的德意志德国的皇帝。
没过多久,情况就发生了逆转。昏庸无能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让位给他的侄子弗朗西斯·约瑟夫。训练有素的奥地利军队依然效忠于他们的战争头子。刽子手们又忙个不停,素以偷偷摸摸的古怪天性闻名的哈布斯堡家族再度站稳脚跟,并迅速控制东西欧的霸主地位。他们凭借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大玩国家间的政治游戏,利用其他日耳曼国家的嫉妒心,成功地阻止了普鲁士国王登上帝国皇帝的宝座。他们在长期失败的磨难中,不仅学会了忍耐,还学会了等待时机,他们变得成熟稳重了。与此相反,政治上极不成熟的自由主义者们正在夸夸其谈,四处演说。此时奥地利军队却在悄悄集结力量,准备着致命的一击。最终,他们突然解散了法兰克福议会,重新建立了无用的旧德国联盟,因为它正是处心积虑的维也纳会议试图强加给整个德意志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