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余 论(第2/4页)

(8) 周星:《汉族民俗文化中的谐音象征》,《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9) 李慰祖:《四大门》,燕京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学士毕业论文,1941年。

(10) 周作人:《知堂集外文·(亦报)随笔》,岳麓书社,1988年,第483页。

(11) 李慰祖:《北京附近四大门的礼仪》,辅仁大学Museum of Oriental Ethnology:Folklore Studies,Vol. 7,1948年。

(12) 胡堃:《中国古代狐信仰源流考》,《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1期。山民:《狐鼬崇拜初探》,《民间文学论坛》1993第2期。山民:《狐狸信仰形成的文化背景与表现》,《中国民间文化》1994年第4期。

(13) 宋兆麟:《巫与巫术》,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84页。董晓萍:《民俗学导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5年,第44页。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第208页。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志(第十七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52—353页。

(14)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260页。葛承雍:《中国传统风俗与现代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6页。高占祥主编:《论庙会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第195页。山民:《狐狸信仰之谜》,学苑出版社,1994年,第175—188页。

(15) 色音:《东北亚的萨满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9—62页。

(16) 孟慧英:《萨满教的精灵世界》,《民族艺术》1999年第2期。

(17) 李乔:《中国行业神崇拜》,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第413—414、444—445、470—475页。

(18) 新凤霞:《新凤霞回忆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第324页。

(19) 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15页。

(20) 常人春:《老北京风情记趣》,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108—110页。

(21) 爱伯哈德·W. 著、陈建宪译:《中国文化象征词典》,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122—123页。

(22) 詹姆森·R. D. 著、田小杭等译:《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民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61—73页。

(23) 陈永龄:《平郊村的庙宇宗教》,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1946年。

(24) 乔润令:《山西民俗与山西人》,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年,第207—210页。

(25) 山民:《狐狸信仰之谜》,学苑出版社,1994年,第25页。

(26) 张建新主编:《忻州地区春节民俗祥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9—30页。

(27) 张福根主编:《定襄民俗杂谈》,非正式出版物,1998年,第137—139页。

(28) 温幸、薛麦喜主编:《山西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02页。

(29) 山曼等:《山东民俗》,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第364—366页。

(30) 周晓明:《庆阳蛇崇拜略论》,司尚德、王举章编:《伏羲文化论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

(31) 王钦法、宫爱华:《对当前传统民间信仰习俗重生的文化透视》,《民俗研究》1997年第2期。

(32)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第417—436页。

(33)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第398页。

(34) 单纪兰:《耿村民间文学中的狐仙故事与耿村先民的崇狐心理》,《民间文学论坛》1991年第6期。

(35) 高丙中:《民间风俗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8—439页。

(36) 董晓萍、欧达伟:《华北民间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9页。

(37)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洛阳市志(第十七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53页。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志·民俗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9—350页。

(38) 潘起:《昔日吉林民间习俗》,吉林省民俗学会、吉林市民间文艺研究会编,非正式出版物,1984年,第43、47页。

(39) 王会莹:《农民的二元型人格与信仰习俗的“复兴”——兰村信仰习调查及思考》,《西北民俗研究通讯》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