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第2/2页)

刘桢(?-217年),字公,东平(今属山东)人。建安年间曹操授以丞相掾属,与曹丕、曹植来往密切。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染病去世。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的创作方面,曹丕曾说“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他的作品气势激扬,意境峭拔,与王粲合称“刘王”,也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都是针对其作品的气势而言。但他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钟嵘在《诗品》中说刘桢“气过其文,雕润恨少”。代表作有《赠从弟》三首等。

“七子”的创作各有独特的风貌,同时也具有共同特点,这就是“建安风骨”。关于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概括为“雅好慷慨”,“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七子”集中体现了“建安风骨”慷慨悲凉却又典雅俊朗、气贯长虹的风格。曹丕评论说:“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典论·论文》)对“七子”给予了高度评价。“建安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和曹氏父子构成了建安作家的主力军,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卢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