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二:《解读于丹》(第5/7页)

主持人:嗯,这个好。

易中天:对,我要表示一下我的喜欢。

主持人:可是你博客上写了一句话,你说于丹的这个节目有点像酿的酒,度数略高,不胜酒力的人要慎之。这个“度数”指什么?

易中天:指她的思想的含量,你看你里面那么多人生的感悟、人生的哲理,又用那种诗性的、美文学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一期看下来挺累。

于丹:下回我争取不让大伙儿那么累,但是如果有人要是再骂我水的话,我说易老师教我的。

易中天:那我成了孔乙己那个店里面的老板了。

主持人:易先生您有您的看法,也有人的看法跟你完全不一样,说于丹讲的不是度数太高,是太浅了。

易中天:什么叫浅,什么叫深?如果不把这两个定义弄清楚,我就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你要说浅,如果说明白就是浅,孔子就是浅。《论语》里面有很多孔子的话,简直就是大白话,而且教你做的一些事都是非常简单的事儿。比方说,出必告,返必面,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小孩子,你要出门了,你得给家长打一招呼:爸妈,我上学去了!放学回来以后,进门以后说:爸妈,我回来了!深吗?太浅不过了,太简单不过了。但是孔子在这样一个浅显的语言和浅显的这样一个行为指导,后面有很深的用意。就是一个小孩子离开家,他的父母亲是要担忧的,如果你出门之前不给父母打一个招呼,父母亲会说,这孩子上哪去了,他要着急;然后你出去很长时间不回来,他也要着急;如果你这个时候已然回家了,父母亲不知道,你就让你的父母亲白担心了很长时间,这就是不孝。孝是什么?孝是一颗心。这个心表现在什么?表现在日常当中的非常普通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比方说打个招呼。小事情后面有大道理,关键你能不能悟出这个大道理来,那么悟出来是你的幸运,悟不出来是你的不幸。不过我们有幸的是,于丹把这些她悟出来的道理,用这种某些人认为浅的方式把它说出来了,不好吗?而且,我还要强调一句,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如果一个道理被号称为真理,还要说得所有人都不明白,我敢肯定它不是真理!

主持人:大家给易先生鼓鼓掌吧。

易中天:我想这三个人,不就三国吗?

于丹:又回到三国了。

易中天:这本来我们俩是“孙刘联盟”啊,怎么现在把我搁曹操这边来了?哎呀,现在我是面对美女联盟啊,那我可以向她问,我要向你问。

主持人:好,您坐在这个位置上这就是主问人。

易中天:这就是发问的,那我就“赤壁之战”。那我想先问柴静一个问题,刚才你在前面的节目里,你问了于丹很多问题,你作为主持人你是代表观众来问的。那我想问你自己,你现在放弃你主持人的这个身份,作为一个普通观众,你看过于丹的节目吗?

主持人:我看过。

易中天:你自己真实的感觉如何?

主持人:我的感觉如何?于丹在上这个节目之前已经是《新闻调查》这个栏目的专家,我听她说话听了至少三年。

易中天:那这次听她讲,听她讲过《论语》吗?

主持人:当然。

易中天:哦,以前听过,那这个问题我初战失败,这坑没挖好。那么,于丹说的孔子是真实的孔子吗?

主持人:真实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易中天:就是永远找不到那个真实?

主持人:对,但意义的就是通往它的那个过程。

易中天:那么人家就会问了,你《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具有学术性的栏目,你面对的是全国亿万观众,如果你不能保证你讲的孔子是真实的孔子,那么你于丹的讲座,靠得住吗?

于丹:这个问题是问我的吧?

易中天:对。

于丹: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所景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的圣贤。这中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能穿过这千古的尘埃,在今天,就像您刚才说的那样,像父母对小孩子的教育一样,是那种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所以我觉得我能说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是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而这种色彩我不希望把我的色彩强加于观众,而只是以我的色彩,以一种爱的方式去作为一种导火索,让所有人在心里面跟孔子有这么一种火焰的默契,能够点燃在自己心里头对他的一种爱、一种呼应,哪怕是否定,但总而言之,有所感就比无感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