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易中天对话王立群》(第5/6页)

易:我就想起你那个《读〈史记〉》里面有一段,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被老兄给撕破了。什么意思?

王:《史记》中间就写了两个文学家的传记,一个是《屈原贾生列传》,一个是《司马相如列传》。而《屈原贾生列传》写得非常简约,就《司马相如列传》是《史记》中间写的最长的一篇。因为他里面选了司马相如的好多文章,包括《子虚赋》,这些赋他全文都选了,这样的写法表示了作者对司马相如的偏爱。正因为他偏爱他,所以他对司马相如那个劫财劫色,他就加以隐蔽了。但是,司马迁到底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他在写这个过程中间,他没有写他劫财劫色,但是他在字里行间还是透露了一点信息。但是如果你和《汉书》的《司马相如列传》一比较,《汉书》班固在写的时候他又加上了一个字,加上一个“伪”,“为不欲往”。如果你把司马迁的记录和《汉书》班固的记录搁一块一比较,你就知道司马相如完全是设了一个骗局。他伪装,然后让县长做他的婚托,把这个卓文君用了一个直钩给钓上来了。连个弯钩都不是,用了一个直钩给钓上来了。这个事实,《史记》跟《汉书》都把它写得非常隐蔽,但是我在讲的时候,我觉得要把这个真相讲出来,这个就是大家听的那个有关司马相如的那个东西。所以我最后说了一句话,我说我爱美丽,因为司马相如被封为“情圣”,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爱情故事。你这样把真相揭出来了,太残酷了。我们所有的主讲人都遵循了一个原则,就是还原历史的真相,哪怕这种真相的还原是非常残酷的,也需要把真相告诉给观众。

易:但是我还有问题,虽然鼓掌。司马迁、司马相如被称为“文章西汉两司马”,这副对联大家已经都很熟悉:“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卧龙就是诸葛亮,所谓经济不是现在的那个经济建设的那个经济,经世济民。经世济民最优秀的是南阳的诸葛亮,文章写得最好的是司马迁、司马相如。但是文怀沙先生有这么一个观点,说司马迁和司马相如代表着两种文化,司马迁代表的是奴隶文化。奴隶文化鲁迅先生讲就是,他虽然受压迫,但是他会反抗,他卖艺不卖身,或者卖身不卖心。而司马相如代表一种奴才文化。文先生还解释什么叫奴才文化呢?就是“老佛爷,喳”,你认为呢?

王:我觉得文先生的话讲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两司马在西汉武帝时期是非常有名的,司马迁和司马相如。司马迁他是受到封建专制制度那个最残酷的刑罚以后,把他一下子打入到社会的最底层,他是站在社会的最底层去看待那个封建王朝的。所以他看得很深刻,所以司马迁的反抗性很强。这就导致《史记》的《武帝本纪》现在就丢了,没有了。《史记》流传的时候就丢失了十篇,其中有一篇就是《武帝本纪》。现在的《史记·武帝本纪》是截取了封禅书的一段,并不是真正的《武帝本纪》。我估计,而且学术界大多数的同行都估计,那个《武帝本纪》对汉武帝一定有不逊之词,甚至有很深刻的揭露,所以丢失了。所以,这就我们可以倒推出来,而且你通读《史记》以后你就会发现,司马迁是一个有骨鲠之气的人,他在很多地方,一个对开国皇帝刘邦,一个对当代皇帝汉武帝,都有很深刻的揭露。司马相如就不同了,司马相如一直对汉武帝采取的就是逢迎。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司马相如临死的时候,汉武帝派了一个人到他家里去搜书,结果什么也没找到。最后找到的时候卓文君跟他说,司马相如临死的时候留了一卷东西,说如果皇上要派人来要,把这个东西交给皇上。这个使者就把这个书带过去给了汉武帝,汉武帝一看,封禅书。汉武帝是最希望搞封禅大典的人,而司马相如临死还给他写了一个封禅书迎合汉武帝。可以说司马相如是拍了一辈子马屁,临死之前还留了一个封禅书在拍马。

易:他准备在他死后再拍一把。

王:所以文先生说他是奴才,是有道理的。

易:如果这两司马比较,你更喜欢谁?

王:那毫无疑问啊,我喜欢司马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