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 得寸进尺(第5/5页)
那么这样一个建议是谁提出来的呢?是董昭提出来的。那么这是董昭的创意,还是曹操的授意呢?我们现在搞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是曹操想做的事情。曹操在此以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三件事情:一个是扩地,就是把他的封地由十五个城变成了三十个城;第二件事情叫做并州,就是把天下的十四州并成了九州,并成了九州以后,并州、幽州、司州的四个郡归了他冀州,就是曹操把地盘扩大了;第三个就是造舆论。那么造舆论呢,那当然用不着曹操自己动手,也用不着自己动口,有的是人帮他造,比方说董昭啊。那么董昭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我们注意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就是董昭的主意。董昭在三国史上只算一个次要人物,但是每次都出现在关键时刻。那么董昭就大造舆论,然后群臣联名上书给皇帝,请求给曹操封为魏公。于是皇帝就派一个叫郗虑的人,郗虑当时官职是御史大夫,也就是副总理兼监察部部长这么一个职务,持节策命,封曹操为魏公,同时担任大汉王朝的丞相,同时还兼任冀州牧。就是他的面子越来越大,实惠全部都保留了,这当然是曹操想要的事情了。
但是曹操要作秀,三让。策命来了以后曹操马上上表,说这个待遇是只有周公才能享受的啊,我曹操怎么敢当呢?不敢当,不敢当。于是,以荀攸为首的三十多个人就写信给曹操说,曹公啊,你怎么不敢当呢?敢当,敢当!您老人家的功劳比周公大多了,我们都是熟读历史的人,我们知道历史上找不到比你功劳更大的人,请你一定要当魏公。曹操说,那这样的话,那不好意思我就接受这些封地,魏公这个称号我是绝对不敢当的。那么荀攸他们又写信去说了,说曹公这样做就不好了嘛,对不对,给你加封这个公爵,这是皇上的意思嘛,也是我们文武百官的意思嘛,你这样推三推四的,那就不够意思了嘛。为了给皇上面子,也给我们一点面子,委屈您老人家,就当个魏公吧!恶心啊,真是不爽,也不像曹操的为人,但是必须这么做,因为这是规矩,这是惯例,这是必须要走的程序。如果你不让三回,马上就接过来,你看吧,马上就有人骂他厚颜无耻,你都不让一让,你就当之无愧了?
何况,曹操封魏公,他还有一条叫“加九锡”,九锡就是九种特殊的待遇,一般加了九锡以后就离篡位差不太多了。加九锡、建宗庙、建社稷,这件事情认真说起来,在当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它就是篡位的一种征兆。事实上,除了荀攸、董昭这些人劝进以外,反对派也还是大有人在的。尤其是让曹操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和他关系最密切,最受他尊重,而且一直跟着他,既为他出谋划策,又为他出生入死的人,就相当于曹操集团的诸葛亮的这样一个地位和作用的这个人,表示了反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要反对?他反对了以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集——进退失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