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第6/7页)

想用命令方式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日本,美国做不到,任何外国也做不到。不论在哪一个被统治国家,这种办法从未成功。任何外国都不能强迫一个具有不同习惯和观念的民族按照外国的模式去生活。法律不能使日本人承认选举出来的人们的权威,不能使他们无视其等级制中的“各得其所”。法律也不能使他们具有我们美国人所习惯的那种自由随便的人际交往、自我独立的强烈要求,以及自行选择配偶、职业、住宅和承担各种义务的热情。但是日本人已明确认为需要向这个方向改变。日本投降后,他们的为政者说,日本必须鼓励男女国民掌握自己的生活,尊重自己的良心。他们虽然没有这样说,但每个日本人心里都明白,他们已在怀疑“耻”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而希望在同胞中发展新的自由,亦即从对“社会”谴责和追究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这也是因为,不论如何心甘情愿,日本的社会压力对个人要求太苛刻了。社会压力要求他隐蔽个人感情、抛弃个人欲望,而以家庭、团体或民族代表的身份面对社会。日本人曾经证明,他们能够忍耐这种生活方式所要求的一切自我训练。但是,负担实在太沉重,他们必须高度抑制自己以求得善遇。他们不敢要求过那种心理压力较轻的生活,结果则被军国主义者引上一条牺牲累累、漫无止境的道路。在付出如此高昂代价以后,他们变得自以为是了,并且鄙视那种道德观念比较宽容的民族。

日本人走向社会变革迈出的第一大步是承认侵略战争是“错误”,是失败。他们十分希望在和平国家中重新取得受尊重的地位。这就必须实现世界和平。今后数年间,如果俄国和美国致力于扩充军备,准备进攻,则日本将利用其军事知识参加那场战争。但是,承认这一点并不能怀疑日本会成为和平国家的内在可能性。日本的行为动机是随机应变的,如果情况允许,日本将在和平的世界中谋求其地位。如若不然,他们也会成为武装阵营的一员。

现在日本人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他们还将注视,军国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在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会再次燃起自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作出贡献。如果军国主义在其他国家也失败了,日本则将证明:它怎样汲取了一项教训,即帝国主义的称霸企图绝不是到达荣誉之路。

注释:

①麦克阿瑟(MacArthur, Douglas 1880-1964):美军著名将领。历任师长、西点军校校长、驻菲律宾司令、陆军参谋长等。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任远东美军司令。巴丹溃败时脱走澳大利亚,后任西南太平洋盟军三军总司令,指挥对日反攻。1944年升任五星上将,1945年任太平洋美军总司令。日本投降后任盟国驻日占领军最高司令官。1950年任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旋被免职。——译者。

②希德林将军:可能指Major General John H. Hilldring(希德林少将),1945年任美国国防部民政事务长官。1946-1947年任助理国务卿,负责占领地区事务。——译者

③黑龙会(1901-1946):日本右翼团体。由玄洋社(见279页注)派生。甲午战争(1894-1895)后,针对俄德法三国压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而建立,“黑龙”,指黑龙江和我国东北地区。首领内田良平。顾问头山满。会员以大陆浪人为主,1944年近万人。1946年被解散。——译者

④引自Upton Close, Behind the Face of Japan(《幕后的日本》),1942年,第136页。

⑤币原喜重男(1872-1951):外交家、政治家。三菱财阀岩崎弥太郎之婿。东京帝大毕业后历任驻荷、美公使、大使。1921-1932年历任华盛顿会议首席全权代表、多次担任外务大臣,主张对英美协调、避免对华直接干涉的“协调外交”,被称作“币原外交”,后遭军部和右翼势力攻击,退出政界。日本投降后,在美国占领军支持下组阁(1945.10.9 -1946.5.22),起草宪法、推行改革。次年辞职,后任进步党总裁、吉田内阁国务大臣、众议院议长。——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