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昆 明(第3/5页)
三清阁实际上是一排沿着崖壁而建的五六栋建筑。14世纪初期,这里是为一位蒙古王子建的夏宫。彼时,蒙古人刚刚把亚洲的这片土地纳入中国的势力范围,王子被派到这里管理这片中国西南新疆域。楼阁后来被道士接管使用,现在则属于游客了。我随着他们的脚步,沿着在昆明西山的崖壁上穿凿而成的石梯拾级而上。石梯的开凿始于两百年前,当时一位闲来无事的道士决定凿通崖壁,去更高处的一块岩石栖息。他还没有完成大业就辞世而去,但后人继续了他的工作。我挤过人群,来到他们在山顶下面凿成的洞里。这里就是龙门。
在崖壁上凿路的老道试图开通的是一条区别仙人与凡人的路。他将这条道称作“龙门”,模仿的是黄河上的一个峡口,黄河在那里掉头向东,一路流过冲积平原,注入大海。每年春天,黄河中的鲤鱼奋力跃过峡口到上游产卵。能游过峡口的毕竟是少数,但中国人说,那些鲤鱼会变化成龙。那些通过朝廷大考的人也被类比为跳过龙门的鲤鱼。因此,为了奖赏那些跳过龙门的学子,崖壁上专门雕了一个供奉文曲星的神龛,只见他手中挥舞着毛笔,骑在龙身上。不过,来此求他保佑的学子最好看得仔细些。除了手中的毛笔外,他还拿着一本书,上面写着“富贵在天”。

龙门
很久以前我就已经放弃参加任何考试或者求职,所以我没有拜文曲星,而是直接去欣赏风景。从龙门看过去,滇池水蓝如碧,一望无际,真是昆明地区最美的风景,一路的攀登都值了。我在长凳上坐下来,感受着和煦的阳光照在我脸上。从广西和贵州一路旅行过来,这实在是难得的享受。就这样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欣赏着碧蓝的湖水,我在那里足足停留了半个小时。这时我突然想起自己是个游客,昆明或者昆明地区还有很多地方要去游览呢。
我从龙门下来,一路下山来到公交车返回的地方,搭车下山。我还要去参观另一座佛寺。这座寺院叫作“筇竹寺”,位于市区西北部的山上。回到市中心,我没有等太长时间,公交车上挤满了乘客,从云南饭店前面出发,30分钟后我就来到了筇竹寺。
寺院入口处的牌子讲述了该寺的来历。有一天,兄弟二人到这片山林里打野猪时,突然发现了一只犀牛。史前时期,中国各地都可以见到犀牛,但是两兄弟见到这只犀牛时是公元638年,当时犀牛已经是罕见之物。他们两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尾随着犀牛,直到它消失在一片灌木丛之中。
几秒钟后,一群僧人拄着竹拐杖,从同一片树林中走了出来,一离开树林,他们就把拐杖插入地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对刚才发生的这一切,兄弟两人实在无法理解。他们走到僧人插下拐杖的地方,准备拔出一个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将其拔出地面。他们又去拔其他的拐杖,还是白费力气。
兄弟两人不知道怎么办,最后决定回家再说。第二天,他们又回到了原地,他们要证明昨天发生的一切不是梦中所见。拐杖还在原地插着,但是经过一夜的时间,它们已经长出了叶子,繁衍成一大片竹林了。兄弟二人认为这是一种吉兆,于是决定在原地建一所佛寺,就是1354年后我进入的这间寺院。寺院有个很贴切的名字——筇竹寺。自远古以来,筇竹就被用来制作拐杖。大约2200年前,一位中国最早出使西域的使者就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带见到过有人出售这种竹子制作的拐杖。他的情报员告诉他,这种竹子来自今天的云南和贵州省环绕的地区。除了丝绸,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穿过中亚地区的古丝绸之路流通。但是,谁能想到还有来自遥远的中国西南边陲的竹拐杖呢?
进入筇竹寺后,我又一次从四大天王身旁经过。但这一次,我发现我置身于一个艺术画廊之中,庭院四周的殿堂里供奉着昆明地区保存的艺术宝藏之一——另外一组500罗汉。我在昆明西山的华亭寺里已经与他们有过一次邂逅,但是这些罗汉看上去更加夸张生动、妙趣横生,他们都与真人一般大小,保存完好。考虑到他们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这也不足为奇。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所有的罗汉都有各自不同的坐骑。我看到有的骑龙,有的骑驴,有的跨鱼、螃蟹、龟、独角兽,居然还有黑颈鹤,除了冲浪板,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