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水:中国最早的哲学家(第2/2页)

虽然李广令匈奴胆寒,却不受朝廷重用。他遭人嫉妒,几次被迫卸甲赋闲。而一旦李广离开,匈奴便大举进攻。皇帝又不得不把他召回。即使在他年老时,仍在与匈奴搏杀,直到有一次在沙漠中迷路,未能与大将军卫青率领的大军会合。卫青派副手去问责,李广对手下众将说:“广结发(成年束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遣广部行回远(走迂回辽远的路),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言毕拔刀自刎。据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记载,李广死后,百姓闻之,无论认识不认识他的,皆为之流泪,为他的诚挚之心所感动。李广的尸首不知所踪,但是他的甲胄以及他自刎的宝剑被葬在文山,也就是我们所下榻的天水宾馆窗外的那座山。

天水还有一处景点经常被游客忽略,那就是西城门附近的伏羲庙。次日我们就乘坐等候在宾馆门外的面包车前往那里。伏羲庙确实值得一看。

伏羲生活在5000年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贤王。虽然他的功绩多与黄河平原有关,但他的故里却在天水的西城门外。他的名字意为“驯兽者”,据说伏羲教导早期人类圈养牲畜,古代社会从而开始从狩猎时期向畜牧、农耕时期过渡。

但是驯兽只是伏羲的功绩之一,他还建立了婚姻家庭制度,扩大了人们的社交和政治圈子。除此之外,他还是位思想家,发明了中国哲学观最基本的概念,即把各种现象划分为天、地、人,把各种过程划分为阴和阳。由于二进制的任意3个数位的排列都是8种,伏羲据此画出了八卦图,用直线表示阳,断线表示阴。这就是《易经》的起源。

我们在天水西城门外拜谒过伏羲后,便出城开始下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