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酒中有深味(第2/4页)

唐   怀素   苦笋帖

小说中也有这类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的“乱世奸雄”的性格就是在酒所创造的精神氛围中显示出来的。小说写曹操请刘备饮酒,这时阴云漠漠,骤雨将至。曹操要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有哪些人。刘备首先提袁术,曹操不屑说:“冢中枯骨。”刘备接着提袁绍,曹操笑笑说:“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刘备接着又提了几个人,曹操鼓掌大笑:“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接着曹操说了他为英雄下的定义:“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先以手指刘备,后又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曹操借着酒兴,把他的不可一世的王霸之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

《水浒传》中的“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打虎的神威,也是在酒所创造的精神氛围中显示出来的。小说写武松走进一家挂着“三碗不过冈”的酒招的酒店。这家酒店的酒气力大,三碗就醉,名叫“透瓶香”,又叫“出门倒”。所以武松吃了三碗再要吃时,店家不给筛了。武松哪里肯依。结果吃了三碗又要三碗,前后一共吃了十五碗。这十五碗“透瓶香”创造了一个浓郁的酒香的氛围,武松就在这浓浓的酒香中,乘着酒兴,走上景阳冈,在暮色苍茫中空着手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

葫芦摆件   清

《聊斋志异》是写花仙、狐仙的故事,但很多花仙、狐仙的性格和命运也同样离不开酒。如《黄英》篇中的黄英,是菊花幻化成的“二十许绝世美人”,和世代喜好种菊的马子才结为夫妇。黄英哥哥陶某,喜欢喝酒。马子才的友人曾生带来酒与陶共饮,陶喝过了量,大醉卧地,化为菊。黄英闻讯赶来,已经晚了,她哥哥化成的菊花的根和叶都枯萎了,不能复活了。黄英十分悲痛。她把这株菊花的梗埋在盆中,每日灌溉,九月开花,闻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成了一个新品种。最有趣的是种这种菊花,不是浇水,而要浇酒,给它浇酒就能长得很茂盛。饮酒赏菊,本是中国人的习俗。《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妙处在于他让菊花和人一样,也爱饮酒,菊花化成的陶某爱饮酒,陶某醉倒还原为菊花,仍然爱饮酒,而且散发酒香,名为“醉陶”。酒融进了菊花的灵魂,菊花和酒合为一体,菊仙成了酒仙,真是神妙之极。蒲松龄可以说把酒和中国人的性格和命运的关联写到了极致。

抚慰人生

古人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在酒酣耳热之际,心灵的门随着醉意而渐渐打开 ,种种难以解除的结一一松去,平时为利害得失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心灵得到超脱和解放,平时喜欢板着脸孔的人,这时绽开了笑脸,平时沉默寡言的人,这时变得谈笑风生,这就是所谓“醉来赢得自由身”。

魏晋文人喜欢饮酒。他们说:“酒正使人人自远。”所谓“自远”,就是远离世俗,超然物外,精神放旷高举。他们又说:“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所谓“形神不复相亲”,就是精神为世俗观念所束缚,得不到解放和自由。

中国古人在酒意中追求独特的生命情调。或于盎然春色中,长亭烟柳,酒旗飘飘,酒馆中独自把盏,看窗外风色,一种闲适之意油然而生。或于萧瑟秋风下,小舟泊岸,沽酒自酌,极目苍天,群雁高飞,心胸为之开阔。

中国古人在酒香中创造一种美的氛围,人在这种氛围中,诗意地栖居。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一个将要下雪的黄昏,诗人邀请他的朋友在雪花飞舞中一起饮酒,度过生命中这诗意弥漫的美妙时刻。

宋代诗人陈与义有一首《临江仙》词,其中说:“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诗人和他的朋友在酒意中得到无边春色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