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烟雨迷离中的江南园林(第3/3页)

苏州西园   云墙

为了丰富游览者对空间的美感,中国造园家往往采取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法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以远望虎丘山景。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都借了过来,突破园墙的限制,这也是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原则之一。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一切都可以借,天上的云烟、日月、晨露、雪影,可以借入园中,四时的风物,都可以揽入怀抱。

中国园林中许多建筑物的命名,正体现了这一借景的原则:“烟雨楼”,“听雨轩”,“月到风来亭”,“荷风四面亭”,“飞泉亭”,等等,都说明这些建筑物的价值在于把大自然的日月风云山水雨雪引到游览者的面前来观赏。

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边,一边是自然情调的广大湖面,一边是人工情调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自成院落,另辟一个空间,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大园林中的小园林,叫做“隔景”。中国造园家善于用“隔”,因为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园林的空间越“隔”越大,园林的空间越“隔”,游人的感觉越丰富。中国造园家还常常对着窗子挂一面大镜,把窗外大空间的景致照入镜中,成为一幅发光的“油画”。“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王维)“帆影多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叶令仪)这就是“镜借”,“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在园子中凿池映景,也是同样的用意。

无论是借景、分景,还是隔景、镜借,都是通过种种手法,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中国园林艺术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独特的创造,这是理解中华民族美感特点的一个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