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精英的小辫子 第10章倭仁的阻击战(第2/2页)
无奈,奕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又因为舆论压力,强调“政治正确”、出身可靠,只能在贫苦旗人中选人。即使这些人,也是看在同文馆优厚的待遇才来的——管吃管住,山珍海味,每月还有八两银子津贴。就这样,第一批也仅仅只有七十人报考。这些人人学之后,毫不客气地将旗人懒散的习气带了进来,吃喝玩乐都行,就是学习糊糊涂涂。据同文馆出身的齐如山说,他们同学学了九年俄语的,连俄文字母都背不下来。而学英文学得最好的张德彝,后来派到中国驻英国使馆做翻译,据严复讲,连日常用语都翻错。张德彝在西方转了好些年,写的游记居然记录了大量西方的儿童游戏,没多少正经事。
国家用重金请来外教,花大笔的银子办学,最后办成了这个样子,连所外文学校都资格不够,离奕当初的意图,差了不止十万八千里。同文馆兴办之初的一场风波,还真的吹掉了这个中国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让它有名无实,直到最后并入京师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