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0章(第3/10页)
烟雨楼还是老样子。秋天那池碧荷已然枯零。朱棣默默的回想十七岁生辰时皇后来王妃隔了帘子为他选妃的情景。
一晃七年过去。时间过得真快啊朱棣背负了双手漫步走在荷池边。
三保小心的跟在後面。谁都知道皇上不说让燕王回北平,也不说留他的原因,王爷心裏肯定烦闷。又不肯四处走动。成天呆在府中看书下棋练枪。
"还记得王妃胁持本王那事吗?"朱棣在水榭前停住了脚。
三保就知道一提王妃王爷就会开心,眉飞色舞地道∶"王妃当时太厉害了,三保差点吓着尿裤子"
"呵呵,三保,你一直很忠心"朱棣唇边露出了笑容。
他想的却不是锦曦,而是当年在这裏为了锦曦与太子周旋。
太子朱标送了很多礼物来,人也未曾露面。燕三探得太子为前来南京奔丧的众兄弟都备了厚礼。
然而秦王,晋王都被准许离开了南京。靖江王朱守谦听说因为在广西无法无天,整得当地起了民怨,被皇上召回拘在原靖江王府内管教。
自己呢?朱棣苦笑,不是在北平成了霸主,激起民愤,而是在北平过得太顺了。所以没有明令,这情形和朱守谦的管教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王爷,燕九有事禀报"
朱棣回转身,见燕九目光中闪烁着深意,眉间却带着隐忧。
他没有吭声,慢悠悠走进水榭。
秋天的残荷支离破损,带着凄美之意。水色浅碧,偶尔游鱼吐出一个气泡。朱棣目光zwtxt盯着水面的气泡,一个个冒出来再一个个破掉。
燕九跟了进来。三保懂事的守在水榭门口。
"听闻日前太子被皇上训斥了一顿。"
"是为胡惟庸和李善长案还在严查之事?"朱棣淡淡地问。从洪武十三年查到洪武十五年,还没有停止。
太子东宫想必也有人被牵连。东宫官员众多,上书求太子,太子心一软便去求皇上。
燕九继续说道∶"皇上龙颜太怒,扔下一根荆扙让太子去拾,荆杖上遍布尖刺,太子无从握手,皇上便说┅┅便说┅┅"
"皇上说是在为他除掉荆杖上的刺,让太子好握得舒服点是麽?"朱棣见燕七吞吞吐吐不好说出口,怒意上涌,接着他没说完的话急声道。
燕九垂下头,脸色发白,不敢看向朱棣。
"哈哈"朱棣突爆出一阵大笑,吓了燕九一跳。他猛然抬起头,目中满是悲愤∶"主公我们┅┅"
朱棣凤目睥睨着他,自嘲的说∶"我们就好好的在燕王府呆着,约束下人,谁敢在这当口露出半点不敬与怨意,就地杖杀了。"说到最後一包,凤目神色突然变得凌利。
燕九咬紧牙关道∶"谨遵主公之令"
"王妃的家书可到?"
燕九这才想起,赶紧从怀中掏出锦曦的来信双手呈上。
朱棣接过信,挥手让燕九退下。
他没有拆开信,拿着信的手抓得很紧。
锦曦,这是让我唯一能欢愉的事。朱棣有点舍不得看,坐在水榭对牢一池残荷静想心事。片刻後他霍然站起,一拳狠狠打在廊柱上。锦曦临走前说的话犹在耳边响起。她在等着他,还有他的儿子,还有他的六千燕军。
朱棣渐露坚毅之色,绝不能这样盲目等着。
"王爷有位僧人上门化缘"一名侍从老远的跑来,三保机灵的拦下,问明情况便轻声禀报。
僧人?化缘?朱棣扬了扬眉,可真会找地方?"给他一百两银子,当是为皇后娘娘布施"
没过多久,三保又回报道∶"王爷,那位僧人不肯走"
朱棣眉心一皱。
"让待卫赶走他"三保见他不悦忙说道。
朱棣想了想道∶"请他到水榭来。"
如此奇怪的僧人。一百两可不是小数目,不走必有目的朱棣沉吟着。他很好奇,如今燕王府门可罗雀,居然还有僧人拿了银子赖着不走。
"老衲见过燕王殿下"
"大师,每逢秋至,荷必枯萎,可有办法让枯荷逢春?"朱棣没有问他的来历。只觉这僧人慈眉善目,须发皆白,看起来似乎是位得道高僧,便有意出言一试。
"阿弭陀佛枯荣轮回,生生不息。荷枯是荣,荣是枯,何必逢春"平缓的声音响起,不急不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