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辩到你无言以对(第3/4页)
李凡说到这儿,看了看三位专家,继续道:
“而最关键的一点,造假者既然耗尽了极佳的木材、上好的宝石和精巧的手工,大费周折地折腾一番,连‘驩’字这个微乎其微的细节都考虑到了,这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将屏风定义为乾隆年间的古董。
这个大家没疑问吧?
可是,所有方面都是精妙至极,可为什么却把最显眼的地方忽略了,为什么这个屏风不做旧?而是如此的崭新?
如果是打算制作成赝品,有脑袋的人都会人工做旧,这,是最大的漏洞,完全不合理!”
专家们被辩无言,观众们猛地点头同意:
“对哈,我怎么没想到这层呢?”
“李凡说得有道理,如果费劲巴力地耗费心神地做个假,结果反而把表面工作丢了,这连脑残也不会去干啊!”
“大家看啊,专家被李凡说没电了!”
……
“诶,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造假者就是分析到了买家的这种心理,然后特意没做旧呢?”
“去去去,像你这么质疑下去,整个世界都乱套了。”
李凡道:“总结,从这个‘驩’字层层分析,这件屏风造假的概率极低!它,应该就是乾隆年间的。”
王华道:“也可能是现在的工艺品,也没打算造假,就是仿古而成,正常销售。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尼玛,好讨厌,又抬杠。
要是这么抬杠的话,给你们一根杠杆,你们都能把地球翘起来。
李凡一句话,你们10句话,李凡提供10种思路,你们联想到100种质问,什么时候是个头?
乍一看这问题问得很合理,人家问得没毛病啊,但你一细想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试问,哪位专家这么鉴定藏品了?如果按照这种疑问进行下去,基本没有任何古董能一锤定音!毕竟假设谁不会?推测谁不会?
李凡脸色徒然冷淡,他刚要说话之际,管彤气呼呼地站了起来。
她道:“我有话要说,我认为老师们考虑问题不对。
李凡说这个是乾隆年间的,因为这个特殊的‘通假字’在那一时期出现过,这是证据!
如果大家觉得李凡的说法不靠谱,是错误的。那么,请以有效的确凿的证据驳斥李凡,比如说,这个‘驩’字在民国时期出现过,并不是乾隆年间特有的,这叫反驳!
而不是这个可能是特意仿造的,这个字可能是特意伪造的,目的可能是这个可能是那个,可能骗他可能骗她,咱们是推理破案啊还是鉴宝啊?”
哗!
现场哄堂大笑,这话真噎人,真狠!
李凡头皮一麻,暗道:这姑娘有点儿生猛大劲儿了,这番话把自己也挂连上了,毕竟刚刚自己也没少跟着他们推理。
王翔道:“管彤这句话说得好,咱们走偏了,接下来,咱们以证据说话,
李凡,你还有什么证据说它是真的,除了‘驩’字。”
李凡道:“其实这个‘驩’字,结合整个屏风的品相就足够了,那好,我就再多说几句吧!首先请问,三位老师认为这件屏风是现代产品的依据是什么?”
舞台上气氛有些怪,虽然不是剑拔弩张,但是却暗流涌动,大家说话声音很平和,但略带冷意,也有些尴尬。
陆馆长:“这件东西就像之前说过的,哪哪都好,就是新啊。”
李凡问道:“如果除了新这一点呢?还有其他依据么?”
三位专家再次不语。
李凡道:“首先,故宫博物院藏着一把康熙年间的太师椅,崭新有如初,比这件屏风看上去还新。皮壳的形成是有条件的,氧化是有过程的,保存得当问题不大。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故宫博物院看看。”
李凡又扫了一眼屏风,道:“这件屏风上雕刻着著名的西湖十景,有谁知道西湖十景是哪十景?”
有观众举手回答后,李凡点头,指了指其中一扇屏风,“大家知道十景中有‘柳浪闻莺’,但这扇屏风上,为什么写着‘柳岸闻莺’呢?”
大家一愣,对哈,这个怎么没人观察到?
李凡解释:“是不是有人认为这是赝品了?雕刻师傅‘刀误’了?我告诉大家,乾隆元年就叫‘柳岸闻莺’,这个西湖美景‘柳浪闻莺’是后人改的。这个在‘彩西湖十景大折屏’上有明证,大家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