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忙碌的人生(第3/3页)

“对对,因为竹子在经过煮、晒、烤、刮、拖、倒、磨等工艺流程后,会匀细、光洁、温润,在仔细把玩和赏析之间,显出类似于蜜蜡与和田羊脂玉的光泽,抚摸起来又如同婴儿脸般细腻。

来,成子,你来摸摸,是不是这个感觉!”

董成接过扇子,摸了摸,点了点头。

李凡笑道:“这叫‘水磨玉骨’!”

董老大喜:“嗯,懂行!”

能不懂行么?不懂行的话,李凡能花18万给自己买把扇子么?现在他那把扇子还包裹得严严实实地藏在随身的背包里呢。

董成问道:“什么叫水磨啊?”

李凡道:“‘水磨’其实是一个形容词,像水磨卵石那样轻轻地恒久地着力,是慢工细活的意思。毛竹要做成扇骨,首先,需要搁置至少八年的时间,这样才能挥发掉竹中的水分,达到理想的密度;

之后,扇骨在基本形制出来后,还要用浸湿的木贼草磨光晾干,用榆树叶打磨提光,细细地一天一天地磨下去,这样才能将竹皮上原有的青色和花纹完好地保存,而不会打磨的人往往一小时就将竹皮磨烂了。”

董成叹了口气:“这么费事啊?”

董老笑道:“这只是扇骨,再说扇面,扇面追求‘非老矾面不用’,这个材质也不贵,考验的是老师傅的做功,并且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一张刚做好的扇面,最好也得藏个八年才成。”

董成长知识了,“难怪好的扇子这么贵,扇骨八年,扇面八年,当真是精雕细琢而成。”

董老伸出干瘦的手臂,指了指书柜道:“所以说啊,要单说材质,小凡送我的这一把,是他们送我的扇子中材质最一般的,竹子哪没有?扇面材质也不贵,和别人送我的十几把根本无法相比,但是,那十几把材质昂贵的扇子换小凡送我的这一把,我都不换!”

李凡笑道:“您老喜欢就好!”

董老今天开心了,慢慢悠悠起身,腰板儿努力地往上拔了拔,学着老学究的样子,一步三摇地边走边扇动扇子,美滋滋的!

孙媳妇从厨房里探出了头:笑道:“老爷子今天是真开心了,李凡你送对礼物了,咱们开饭了,边吃边聊。”

开饭,十多人凑在了一起,四世同堂,热闹极了。

李凡碗中的菜基本就没少过,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往他碗里夹,李凡倒不好意思了。

董老爷子很开心,吃饭的时候还喝了几口白酒,并说要收李凡为徒。

李凡目前这种情况,用句行话叫做海青,就是没门没派的艺人,(李凡瞎胡扯出来的王永发不算数),在以前,旧时代,一旦碰上这种人做艺,行里人便要维护门户尊严,首先要“盘道”,看你有没有靠山,你要是海青没有靠山,他们便会千方百计地将你排挤出生意场。

无师之人必定要受艺人们刁难,而且哪家场子用了“海青”,所有艺人便从此不进这家场子了。

艺术的背后是激烈的竞争,是互相抢饭碗,这其中有很多见不得光的一面,且不去提。

李凡这回依旧婉言谢绝了。

吃过饭,李凡离开了董家,董成陪着他下楼,道:“我太爷啊,就喜欢两种礼物,一种是各种保健类产品,一种就是艺术品。前几天还托人买了一个八千多的棉被,说有磁疗效果,能延年益寿,给我们气的啊!”

“正常,老年人最好骗!这个和病急乱投医一个道理,年纪大了都想多活几年,等咱们到老的时候,也是一个状态。”

“李凡,我问你个问题啊,你知道相声这个行当里,找到老前辈拜师的困难程度么?”

“我知道啊,基本不可能,因为涉及到了辈分问题,很多人会横加阻拦的,比如说我要拜老爷子为师,那你就是我孙子了。”

“去去去!那你既然知道,为什么还拒绝呢?”

李凡淡淡一笑:“我又没打算专业说相声,以后我还要宣传昆曲、评弹、琴书、清曲等等,要是每个曲艺我都拜个师父,我一辈子得孝敬多少人啊。”

董成疑惑地问:“这些你都会?”

“那你看看,过几天见!”

李凡迈着方步走人了。

都会?当然不可能,这是戏曲,又不是国学,但是吹牛逼谁不会?

关键是,董成还真被唬住了,他吧嗒了一下嘴唇,对着李凡的身影道:“天才啊,究竟哪蹦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