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开幕(第3/4页)

李凡点了点头,起身道:“好,我现在就回去写出来。”

陆丫丫急道:“还有个事儿,文章多写点儿成不?一个多月了啊,你才拿出来三篇文章,少啊大哥。”

“不少啦!学术类的出作品太慢,下一篇文章我还没着落呢,你以为我是码字机器啊?”

陆丫丫望着李凡匆匆离去的背影,心道:整个网站都等着你引流量和炒话题呢,结果朱总编自己急得直跺脚,他倒是不催你,可把这碎嘴子的事儿全压我身上了。

……

当天晚上,在一阵键盘的敲击声中,一篇堪称“新考据学”引路灯式的文章诞生了——《《新考据学》概论》。

经过再三审稿后,这篇文章通过网络,传递到了陆丫丫的邮箱之中。

陆丫丫点开邮件,只见开篇第一句话则是:且闻近日网络上考据成风,作品汗牛充栋,但良莠不齐,故特作此篇,以正视听。

再往下细读,文中提到治学之根本方法为:实事求是、无征不信、文风简朴、逻辑先行。

四个“治学根本”正式确立了“新考据学”的研究手法,间接地声讨了滥竽充数哗众取宠之辈。

文中又规范了考据学研究范围,以及重点声明了新考据学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地理学、历算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传统学术研究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文章最后,李凡写到:粗略统计,目前只有京城师范大学吴刚教授、青年学者彭佳先生……以及顾亚婷同学等6位作者的作品属于学术领域的研究,如有遗漏,望告之。

看完整篇文章后,陆丫丫突然冒出来一个莫名的想法,这篇文章会不会是奠基石一般的作品?

她连忙摇了摇头,自己这是想什么呢,李凡又不是一代大师,只有大师才能开宗立派,大谈规矩。

好吧,谁让李凡年纪小资历浅呢,这个非常让人无语的有色眼镜架在了所有人的鼻梁上,唯一能把这幅眼镜摘下来的,也就只有时间了。

幸好的是,李凡目前所倡导的“新考据学”只是被低估而已,毕竟目前“新考据学”还只是个萌芽阶段。

而李凡,则需要用他的知名度、影响力和他的学术水平,快速催熟这朵注定芬芳的娇艳之花。

1日凌晨,《国学时代》名家专栏正式刊登了这篇《《新考据学》概论》,文章一出,广大网民彻底明白了“新考据学”究竟是什么事物了。它不是八卦新闻,也不是打假作品,他是实实在在的学术研究,它甚至是枯燥无味的。

于是,新闻编辑们的苦头来了,再胡扯的话基本没人信服了,这篇《《新考据学》概论》斩杀了他们的胡言乱语,同样,也给那些想要从事考据学研究的人们以引航指导。

这篇文章的发表,暂时是看不到深远的影响力的,它的意义也需要时间去证明,不过,以李凡的话题度和影响力,在当天,李凡便成功让这篇文章成为了网络热议的焦点。

……

2号这天,《全国青年学者大会》在晨华大学正式开幕了。

晨华大学内,记者云集。

各路网络媒体且不去说,各大电视台的记者也早早的便来此蹲守了。

参加学者大会的可以说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但是精英未必名气大。要说最有社会知名度的还是文化圈子,毕竟今天会来一些知名作家学者。

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赵建民,像著名美女诗人潇潇,像国学泰斗盛源老先生……但所有人都没有李凡这小子有话题度。

起码,这些职业记者们是这么想的。

“注意李凡啊,千万别错过了。”

“放心吧,盯得死死的。”

……

“大家准备好了,别让其他同行抢了先。”

……

“快看,李凡来了。”

“快,这货要溜!”

……

呼啦啦,一大群记者扑了过去。

“李凡,作为本次大会年纪最小的与会人员,你带来了什么议题?”

“李凡,你能谈一谈你刚刚发表的《《新考据学》概论》么?”

……

只有京视的几位记者没有望风而动,他们站在原地,望着不远处的聚攒在一起的记者团们一阵好笑。

摄像砸吧砸吧嘴道:“太low了,简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