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树皮水壶(第2/3页)
李君阁检查过根部,十多天下来,紫薯在松软的营养土里发育得很快,最先拇指粗细的那些,现在长到了三分之一个拳头大。
然后就是芋头,不过这个就可怜了,三四株带叶子的大芋头,那是作为粮食储备的,其余小芋头仔才刚刚发出芽嘴,整个土垄看起来光秃秃的。
在菜地的四个角落,分布着几株血皮菜,然后李君阁还摘了一些枝条插在旁边,这个真要培育起来,估计和折耳根一样,是成片最快的蔬菜了。
还有就是一垄大香菜,也是三十来株,每次李君阁做菜都是在每一株上采一两片叶子,无伤大雅,现在长势也非常旺盛。
最后就是一些小蔬菜了,摘耳根,马齿苋,灰灰菜,荠菜都有,不过灰灰菜和荠菜已经老了,这次活动已经吃不上了,纯粹是李君阁嫌地空着难看拿来凑数的。
葵菜也被发现了,不过就三五株,李君阁没有舍得吃,都种在菜地里。
菜地过来就是新竹楼,屋顶被重新改过,屋脊上铺上了三十公分的半圆泥垄,上面盖着三片两层的竹瓦,竹钉将三片竹瓦穿透,牢牢地和泥垄钉在一起。
竹棚两侧的竹墙已经立了起来,坝子里摊着一堆竹筒,并排在一起,那是李君阁准备做的后墙,开了两扇窗户,在地上铺成后墙的形状,李君阁有空就在上面打孔,为接下来的拼接做准备。
新竹棚现在是餐厅和木工区,摆着竹几,木工台,刨台,拉竹棍的台子,各种刨制好的方料,板子,以及各种不同直径的圆竹棒,圆木棒。
新老竹棚交接出的小矩形区域,被李君阁拿废竹料搭了个四方的围子,那是一个小澡堂,烧好热水拎两桶过去,可以洗上热水澡。
然后就是老工棚,变化不大,就是灶台周围用木柴,麻杆捆等燃料堆出了一个L形,灶边增加了抹上泥的镊子,一个满是柴灰的大陶盆。
烧火的时候,有意识地夹出一些木炭埋到盆地,一顿饭下来也能得到不少木炭。
还有一根细竹筒,底部节头中心打了一个孔,那是一个吹火筒。
火眼上摆着锅子,水壶。
然后灶边是很多罐子盆子,有油盆,盐罐,香料罐,香料罐里有干的皱橘子皮,八角,糖浆,果干,木薯粉,木瓜粉。
甚至还有一样逆天的东西,可以用来代替味精的玩意儿——鸡肉松。
前几天李君阁套到两只野鸡,除了将鸡毛收集起来,还得到了鸡内金这味药材。
然后李君阁将鸡胸肉都剔了下来,剩下的部分和阿音做了个李家沟的小火烀鸡汤,美美地喝了几天。
一直小火烀着,鸡汤不但不会坏,还越来越香。
胸肉部分,被李君阁拿竹铲在陶锅里扒拉成了鸡肉松,每次做菜的时候加上一点,可以提鲜。
然后有一个竹架,上面挂着竹铲,笊篱,大陶勺。
还摆着筷筒,里边插着一把筷子,一根细擀面杖。
后方是漆室。
灶上熏着笋干,鱼干。
木棚的另一边摆着木架,底下是各种陈化的陶泥,然后是石灰等化学原料。
木架一侧是两个泡菜坛子,里边泡着芋梗,酸笋,泡姜。
另一侧是几个大箩筐,里边是薯粉,木薯片,椰蓉,麻子。
木架的第二层,是各种陶器,锅碗瓢盆盘子碟子勺子,以及蜂窝陶板。
还有各种直径的圆板,以及正方板,长方板,梯形板,三角形板,大大小小不同高度的木框,这些都涂了腻子和推光漆,是李君阁拿来做标准器用的。
有了它们,将陶泥放框子里轧平,板子放上去,小铁片陶刀一切,要啥有啥,东西做起来不要太快。
还有好些半成品的陶胚。
第三层是一些小工具,有好几个工具箱,分别装着是凿子,钻头,铁片切割刀。
另一个工具箱里放的全是竹器,大小两把铁脚圆规,大小不一的竹刀,各种弧度的竹刮。
旁边架子上,是墨斗,三角板,直尺,大竹脚圆规,树皮砂纸,大小压力钻。
上面还有两层,一层放的是一些中药材,种子。绕成团的麻线,各种粗细的麻绳。
顶层放的是打野用的木棒,木矛,蒸笼,锅盖。
架子的侧面,钉着几个木钉,上面有个线圈,线圈上挂着几个竹制的晾衣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