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调研(第2/3页)

80年代末的国营商店是很奇怪的。一方面,人们在抢购商品,另一方面,商店却赚不到什么钱,这是计划经济的后遗症。民营商店还可以搞提价销售,国营商店却是抢完了东西就休息,员工雇的越来越多,积压产品亦不处理,盈利全都体现在账面上。

苏城小声提醒了一句:“先做试点比较好。”

“对对对,三上三下。苏董觉得,问题会出在哪?”

“这个……超市管理是个很讲究精细化的东西。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还行,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精细化的管理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如果不做好准备的话,国产零售业最多是多高兴两三年,依旧完蛋。”苏城印象里,后世的百货集团,多半还是做了商场和百货业,其实就是做了房东和物业。超市往往是附带的,但是,一些管理的好的国企,闯出来也并不奇怪。

很多国外跨国企业,官僚程度超过中国的国企,他们能够活下来,依靠的相对完善的管理。在这一点上,国企还是有生存之路的。

彭波显的异常高兴,掏出笔记本来记录,并且继续询问苏城问题。中小型的国企生存很难,如果能救活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可以说善莫大焉了。

等他说的差不多了,丁志鹏才咳嗽一声,道:“每次来小苏这里,都能有惊喜啊。”

彭波这才不好意思的笑笑,让开了位置,说道:“小苏是个有想法的人。”

叫“小苏”而不是“苏董”,更亲切一些。

其他同事惊讶的瞄了瞄彭波,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个衣着整洁的男人往往是一丝不苟的做事,很少这样恭维一个人的。

丁志鹏并不奇怪,起身笑道:“我们这次来,是想谈谈你们昨天的新闻发布会。”

“这么快?”

“三角债可是国务院最关心的事了,你们这边谈到三角债,电话立刻打到主任的办公室。”丁志鹏敏锐的感觉到,苏城是有计划的谈到三角债的。

中央开始清理三角债,是1990年初的事。但是,三角债的已经持续数年了,伴随着1988年和1989年的通货膨胀,愈发的危险。这种拖欠,使得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资金的企业,变的越发匮乏资金,进而造成工厂减产乃至停产。从经济的角度也能解释这样的现象,1989年的银行年利率是11.34%,五年以上的贷款要19.26%,拖欠100万一年的时间,就赚到了20万的利息,从通货膨胀中获得的更多。

苏城非常清楚的记得,1990年的中央工作重点,就是清理三角债。自上而下,总理挂帅,各省市成立三角债清理中心,各工厂成立讨债办公室,全民动员持续到了1993年。

他在1989年10月大张旗鼓的提出抵制三角债,可谓是顺应时势,算上三四个月时间的酝酿,时间点完美无缺。

现在,新闻发布会果然吸引了中央领导的重视。

丁志鹏接着问道:“大华实业决定杜绝三角债,有什么切实的措施吗?”

“两点吧,首先是产业升级,如果我们生产的产品同质化程度低,是其他工厂急需的,他们就会按照我们的要求,优先支付现金。其次,还是要从政策和法律的层面,严惩三角债行为,让它从纯粹的民事行为,变成刑事行为。”苏城笑了一下,说:“以前人们常说,肉烂在锅里,现在汤都快要流出来了,不管是不行的。”

“我们想跟踪观察一下大华实业对三角债的处理情况,可以吗?”祁蒙和丁志鹏对望一眼,问道。

“当然没问题。我们现在就可以过去。”苏城整理了一下,带着几个人走出房间,边走边道:“只要硬气一点,拒绝三角债也没什么困难的。”

他们到了另一间会议室,隔着门就能听到里面的吵声。

“我们买设备,从来就没有付现款的。咱和济柴多少年的关系了,你们还不相信?”

“延迟付款90天是行规,你们懂不懂行规?”

“你们的东西送过来,要是不能用怎么办?我们要是不压一点钱,怎么保证你们来维修?20%的押款算什么?只要上网试机成功,我们很快就会打款过来的。”

苏城向体改委的官员们摊开手,笑道:“其实不用进去就知道了,只要抵的住他们的说辞,我们就能杜绝三角债。”

“你们抵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