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世间始终你好》(第3/4页)
结合着自己,也结合着原来那大叔的经验,林在山继续给刘萌萌讲:“想当年,我刚玩音乐的时候,没有太多的作曲经验,纯粹就是疯狂的玩吉他,靠练和弦来创作,写出来的作品,算是靠灵感碰运气做出来的吧。那时候大家都觉得我是天才,我自己也觉得我是天才,傲的不行。但之后的结果你们都看到了,我写不出更好的作品了,因为我没有过硬的创作技术,只靠所谓的灵感,那纯是碰运气的创作。后来终于沉淀下来了,我学了乐理,能够科学的解释自己之前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了,也更明白别人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了,我这才发现,其实所有流行音乐作品都是有套路的。而当我掌握了作曲的这些技巧和套路以后,再写出当年那种需要靠灵感迸发才能写出的曲子,那根本就是信手拈来了,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刘萌萌听得暗暗崇拜。
林在山笑着告诉刘萌萌:“你没有专业的学习过音乐创作,没有系统的学过作曲,所以你听到一首歌,觉得特点好听,你会觉得这是别人灵感迸发做出来的作品。但事实上,专业的作曲人,听到一首很打动人心的作品后,绝不会想这是对方靠灵感写出来的歌,而是会去踏踏实实的研究这首曲子里面的和声曲式配器对位等技巧,而等你真的熟练和掌握了这些技巧之后,你不用灵感,其实也能写出差不多的东西。如果光靠灵感来创作,那音乐圈这些创作人早就饿死了。”
刘萌萌若有所思的问:“大叔,你的意思是,你写歌都不靠灵感吗?”
“不是不靠灵感,但灵感在我的音乐创作中,也是在其他所有专业的音乐人的创作中,只占了非常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尤其是作曲时,那真不是靠灵感来做的,写歌词可能需要一点灵性,或者说是灵感。但作曲中,你需要依赖更多的是技术。一段旋律的音高、节奏、调式、调性、节拍、力度等等等等,这里面每一项的要素构成,它都是有表达意义的。不是说你随便哼一个曲子,就能表达出什么感情了,这里面是有严格的规律性的。”
“我给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就拿旋律中音高的运动方向来说——当音高上行时,它给人带来的听感,一定是越来越高的紧张度,下行则反之,音高的运动方向水平推进,这段旋律带给人的聆听感会保持原来的紧张度。——这都是有技术含在里面的。你要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你就要从那种情感中的调式组合里来选择,而不能瞎选。当你把这些技巧都融会贯通以后,你就能特别自然的创作出你想要的作品了。”
“当然了,这些我说着简单,但想要把这些创作技巧全都学透,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也不是谁想干都能干好的事。这需要人的天赋,更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努力。不夸张的说,专业的作曲,都是靠1%的灵感加99%的技术来完成的。在作曲中,灵感最多也就是一个旋律动机而已,先有一个动机了,之后你还要靠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填充,来完善,让这个动机最终丰满,这才能成为一首完整的作品。”
刘萌萌听得豁然开朗了很多,心想这大叔如今能变得这么厉害,这不光是靠天赋啊,他过去20年的积累和学习,似乎起了更大的作用。他这不是随随便便的成功。
“我跟你讲的这些主要都是作曲方面的技术,词曲咬合也是需要很强的技术保障。但光作词的话,确实需要一些灵感。就像写作文一样,你得先有好的想法才能写。至于这方面的灵感要怎么培养,就要靠你平时的观察和积累了,以及多打开一些情感的思维,多从非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当你看待一件事物时,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视野里,自己觉得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要尝试着从别人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你的眼界会开阔很多,思路也会丰满很多。写歌时,你不可能都是写自己的故事,怎么把别人的故事给写好,这就需要代入别人的心态去感受这个世界了。你唱歌时也一样,你平时必须多体会、多感受、多积累,让自己的情感观变得更丰富,这样才有可能更好的把握到歌曲中的情感。”
“大叔,听你说了这些,我真是觉得受益匪浅,以前马晓东从来不跟我说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