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求教(第2/3页)

“可以。”点了点头,王阳应诺下来。

“我刚才听到先生您说,当年建筑明祖陵的时候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改造,填埋洼地,补修不足,挖地成河,堆土为山,人工整出了砂、水、近案、明堂等风水要素必具的景观,这才形成了一块标准的风水宝地。”

朴仁惠重复了一遍刚才从王阳那里听来的话,她的不解,也正是出在这个地方。

王阳点了点头,接着问道:“不错,那么你对哪里不明白呢?”

“我在书里找到这一段,”朴仁惠说话的时候,把手中的书翻到了其中的一页,指着上面的一段,接着说道:“这书上说,对明祖陵的改建,全是出自一位名叫目讲僧的人之手,而这位目讲僧,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风水先生,同时,他还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手下。可书中到了最后却写到这位高人反倒因为明祖陵的事情,受到牵连最终被困死在京都。”

说完之后,朴仁惠才望向王阳,开口问道:“不知道先生知道不知道这又是为什么?”

目讲僧?

王阳微微感到诧异,这可是一位非常神秘的元末明处风水大师。很多记载上,都没有这位大师的记载,唯独在《宁波府志》上,有过这么一小段的记载。

“目讲僧,不知何许人,隐其姓氏,或云元进士,晦迹于僧。”

发现朴仁惠手中的这本书竟然写有目讲僧,王阳一下来了兴趣,想要看的再明白一点,于是把那本书要了过来,仔细翻看起来。

等王阳把书上关于目讲僧这段记录全部看完之后,忍不住摇了摇头。

朴仁惠看着王阳,面露疑惑,不知道他为什么摇头。

“这位目讲僧前辈,一开始是陈友谅的部下,后来在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争夺天下的时候,发现了朱元璋的阴谋,于是劝说陈友谅不要盲目与朱元璋开战,应该退避三舍暂时避开朱元璋大军此刻的锋芒。但陈友谅孤注一掷,根本不听他的,贸然与朱元璋展开决战,最终落败,大势已去。之后,这位目讲僧就逃匿为僧,直到明初的时候,才因为他的风水堪舆之术,再起名声。”

“但在你这本书中,却说陈友谅打败之后,目讲僧就转头拜在朱元璋的手下,这一点是绝对错误的。”

“目讲僧之所以被称作目讲僧,便是因为他在明处时候很有名的一句话:吾当以目讲天下,故皆称为目讲僧。”

解释了一下之后,王阳才把书还给了朴仁惠。

“那就是说,这里的记载都是假的吗?”朴仁惠听完之后,皱起了眉头低头看了下手中的书,似乎在怀疑自己还有没有必要再看下去。

“那到也不全是。”

王阳想了想,却觉得书里虽然记载的跟历史有很大误区,倒也不能说没有一点根据。

毕竟在历史上,关于目讲僧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了。

书中所说,这目讲僧受明祖陵改建的影响而最后被困死在京都,到也不是没有一点根据。

在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可以说是良弓藏、走狗烹,把许多跟着他一起打江山战功赫赫的功臣都给打压了下去。

这还不算,朱元璋更是生怕有人威胁到了他的江山,还做出了许多巩固自己统治,收揽民心之举。

就比如明祖陵这件事情,其实朱元璋自己也知道,那处祖坟根本不算是一个风水宝地,但是为了能够巩固自己君权天授的说法,他就找来了目讲僧,专门由他来将明祖陵的风水进行了一番改造。

目讲僧若是真的参与这件事情当中,那最后他要被困死在京都,也就应该是真的了。

至于为什么,那就要从一个叫谈洋的地方说起了。

这个谈洋在欧、括两处,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温州、丽水那一代的某个地方。

该地位于浙闽交界处,常为海盗、逃兵和叛逆的藏匿地。从风水布局上来说,有千里大明毁于此处蚁穴的危险。

在历史上,上书告知皇帝的乃是一个叫刘琏的人,他奏请朝廷,在此地设“巡检司”以“守之”,就可以防范于未然,消除灾祸于须弥之间。

这个刘琏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的风水大师刘基刘伯温的大儿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刘伯温当时早就归隐江湖,不问世事。他这个儿子也没有继承他一点风水相术,那又怎么会得知,在谈洋这个地方有灾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