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过江 第三节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第3/4页)
读到此处,这位姓冯的诗人声音有些哽咽,听众也都有些悲怆。就黄中华一个人憋不住想笑,他琢磨:这哥们儿有事儿没事儿总哭啥?挺大个老爷们儿动不动就哭,丢人不丢人啊!再说这哪是诗啊?什么玩意儿么这是。黄中华转身看了看身边的姑娘,发现她也很动容。黄中华更加纳闷儿了:这些人都怎么了?
“那天我,一直哭。我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爱他们的五千年的善良,我爱他们永恒的憧憬和希望。”
“所以我,一直哭。因为我看到了黑暗中的光芒。我喜极成泣想为他们歌唱。那天我,一直哭,一直哭。”
“哈哈哈哈哈哈哈。”黄中华再也忍不住了,大笑了起来。这笑声在这庄重的氛围里显得格外的刺耳,几乎所有人的眼光都盯在了黄中华那张有些猥琐的脸上。
“你笑啥?!”正朗诵到悲愤关头的冯姓诗人勃然大怒。
“我笑了吗?我没笑啊!”黄中华虽然拒不承认,但是脸上还挂着贱笑。
“我问你,你笑啥!”冯姓诗人满眼都是怒火。
“咳,咳……”黄中华还真气人,变贱笑为微笑,就是不正面回答。
“你到底啥意思?!听不懂,滚!”冯姓诗人不依不饶。
“滚!对!滚!”群众纷纷表示黄中华应该滚。对我市的民风的确彪悍,连诗人也是如此凶悍。
这些人显然对黄中华为了装逼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劲头不了解,以为几句滚就能骂走黄中华。他们都太低估他了。
“呵呵,你刚才读的那也叫诗?!”黄中华继续微笑。他平时生活在郊区,小学一共就读过2、3年,哪知道现代诗啊!更不懂什么“朦胧诗”了。
“那你说啥叫诗?”
“反正你这不叫诗,你说哪个诗人像你这么写诗了?”
“北岛、顾城。”
“他们是谁我不知道。我就知道李白,李白的诗肯定比你说的这些好多了。”
“你滚远点儿,这不是你来的地方!”群情激奋了。
一群文学青年在这个冷艳的雪天的下午的聚会被黄中华这样一个猥琐男给打扰了,这些文青能不激愤吗?
手里拿着本《今天》的那个小姑娘说话了:“你能听懂他刚才说的是啥吗?”这姑娘显然非常激动。
“呵呵,哭呗,就是哭呗,谁听不懂啊。”
“呸!人家那叫朦胧诗,我一猜你就听不懂。刚才那诗的意思是国家现在的政策给了我们善良朴实的老百姓光明,小冯看到这些,很兴奋,很激动,所以想哭。他全诗表现的是博爱,你明白吗你?”
“我咋不明白!”其实黄中华是真不明白。
“那你笑什么?”
“我要写一个,肯定比他写的好!”黄中华脸上洋溢着永恒的自信的微笑。
没人敢说话了:敢情这位是高手啊!难怪笑出了声。
朦胧派冯诗人开口了:“要么你也写一个吧,让大家评评。”
“写一个就写一个,不就是说新政策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光明么,我这个肯定比你这个好!”
“好!你来!”
黄中华踱起了小方步,走到了凉亭中间。据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说:当时这猥琐男这几步一走,众人就都平静了,因为这几步走得实在太有魏晋文人风骨了!黄中华的形象骤然在大家心目中高大了起来。大家甚至都不好意思催他快点写诗了。
只见在凉亭中间的黄中华沉吟了片刻,抬头45度角看了一眼天上的鹅毛大雪,信手拈来了一句:三中全会真是好
众皆愕然,这是什么流派的朦胧诗?
还没等大家想明白,黄中华的第二句已经脱口而出:人民群众干劲高
大家好像明白了,这厮不是写朦胧诗的,是写“七律”的。
“五讲四美三热爱!”黄中华迫不及待的吟出了第三句。
群众们开始騷动了:我们在这搞朦胧诗朗诵会,你来个主旋律的七律?你脑子刚被门挤了?
黄中华也发现群众开始騷动了,他有点儿不太自信了,平日里那自信的眼神多少有了些慌乱,小方步的步伐也有点错乱了。黄中华其实一般不露怯,可是他对于新的政策只有从收音机上听到的这么多,已经全写在前三句里了,第四句该咋结尾啊?!大家都等着呢!
完了,第四句难产了。大冷的天儿,黄中华冒冷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