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南京,南京(第3/6页)

从卫生间里出来,陆钟在加油站旁的小超市里挑选着零食,顺便等大家出来。超市规模小,东西也不多,选来选去无非饼干花生巧克力和口香糖。在收银台付钱时,从远处走来十几个农民,老老少少,还有几名农村妇女。和此地的大好风光不同,每个人都灰头土脸哭丧着脸。这么多人没有都进小超市,走在最前头的是两名村干部似的老大爷进了店,其余的人留在外面等。老大爷一见店长就鞠躬,然后敬上一支烟,却被店长拒绝了。

“大伯,你怎么又来了,我这正做生意呢。”店长有些不悦地埋怨道。

“不急不急,你忙完了我再说。” 老大爷陪着笑脸,笑出一脸尴尬的皱纹。

店长不太高兴,不过还是认真地给陆钟找完钱,又用塑料袋帮陆钟把买的东西装好。陆钟见这些村民都脸委屈,其中不少人脸上还有泪痕,有心听他们说说怎么回事,便把买好的东西留在收银台,借口还要再买点喝的,往超市里面走去。

见客人离开了收银台,刚才那位敬烟的老头毕恭毕敬地跟店长商量道:“大侄子,能不能跟你们老板商量商量,把你们加油站的仓库借我们住几天?”

“那怎么行,老板肯定不会答应,里边还放着货呢。再说那是仓库,连个窗户都没有,怎么能住人呢。”店长语气柔和了许多,却没有同意。

“大侄子,我们保证不会拿东西,只要能挤出打个地铺的地方就行。你要不帮我们,大伙儿可就只能去睡猪圈了,我们大人受得了,孩子们可怎么办呐。”老大爷几乎是在哀求。

“大伯,我也是帮人打工,哪能做这么大的主,再说老板人不在,去南京办事了。”店长不是没有同情心,只是他的确没有这个权力。

“唉……这可怎么好。”大爷叹着气,跟身边的大爷对望一眼,为难地看着门外正在等消息的村民们,不知怎么交代才好。

正在两位大爷为难之时,陆钟忽然站了出来,和颜悦色地问:“不好意思,刚才你们说的话,我无意中听到了几句,不知遇上了什么难处,为什么要去住猪圈呢?”

“您是?”店长帮大爷问道。

“我就是过路的。”陆钟笑呵呵的。

“小伙子,你是不是记者,您要是记者也不一定敢报道啊,你要是敢报道,我就把事情告诉你。”大爷盯着他打量了一番,陆钟身上还穿着全套黑西装,一看就是有钱的城里人。

“您老真有眼光,我还真是记者,刚刚做完采访回来,您有什么事尽管讲,我先听听看好吗?”陆钟顺水推舟地应承道。

“你的记者证呢?”另一位大爷警惕地问道。

“记者证没带在身上,家里老人去世,今天料理完丧事刚刚回来。您放心,跟我说说不会有什么损失。”陆钟说的也算实情。

两位老大爷盯着陆钟好一番打量,那童叟无欺的招牌微笑打动了他们,最后大爷终于说出了自己的遭遇。这附近要征收了作开发区,附近还要搞一个别墅区,向村民们征地,原本听到消息时村民们乐坏了。前些年修高速公路,附近的村子被征收的家家户户都拿到了不少钱,足够去城里买套商品房,还能换上城市户口,过城里人的生活。这村子的人不多,地却不少。如果按上次高速公路的征收办法来算,每家都能收到不少钱,大家期望很高。

可后来开发商公布的价格却比不上当年的老价钱,这物价一年比一年涨,房价涨得格外高。那点钱根本不够大家去城里买房子,当然不同意,于是大家扛着都不签合同,要跟开发商打时间战,谈价钱。开发商是南京的,口气挺硬,死活不肯加价,最后这事闹僵了。那开发商不知什么背景,居然把推土机开进了村,也不管搬不搬家,把村民们的房子给扒了。就这还不算,村长代表大家去上头讨个公道,结果人家却说政府招商都已经办妥了,好几家大工厂正等着开建。是村民们态度恶劣,不肯拆迁影响了工程进度,这是不支持开发区建设才造成这样的后果。无论如何开发区是一定要建的,最多只能帮村民们督促开发商尽快把拆迁款到位。

“我们这些老的,也不能进工厂打工了,没有了土地,能靠什么过活。现在房子没了,连住都是个问题。遇上这种事,古时候还能等皇上微服私访去告状,现在,想去北京反映个情况,还没上火车就被人给拦下来了。我们这帮泥腿子谁也不认识,记者啊,你一定要把这事帮我们汇报给领导,我们真的没签合同,他们就像土匪一样闯进村子把我们的房子给扒了。”老大爷说得眼泪汪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