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第3/5页)
习遍兵戈金甲却就此弃置,未免可惜。
后人都觉得他是一个风流浪漫的诗人,现在来到了一个乱世,若有机会,他想去前线尝试一下不同的人生轨迹。
于是,杜牧跟王徽之告辞,表明自己会去进入桓温的幕府。
王徽之这个人虽然目无下尘,鄙视经纶世务,但如果他的朋友热衷世事,他就会飞快地改变立场,无条件站自己的朋友。
没错,就是这么偏心。
王徽之大笑,也不跟他说什么依依惜别的话语,只是望着天边的流云,朗然道:“他年你路过长干巷,记得上门来找我,无需递名帖,报个姓名就行。”
杜牧笑着说好:“子猷,多珍重。”
他赠给王徽之一壶酒,酒只是来自寻常酒肆,亦非千金之宝,与琅琊王氏的珍酿琼浆自不可比。
王徽之却是坦然受之,仰头饮下,摇摇晃晃地踏歌而去,身影消失在江堤边的茫茫深雪中,在天际对他遥遥一挥手。
杜牧立在那里,目送他的身影消失不见,而后转头去了荆州府。
荆州乃是江左第一重地,号称“户口百万,北控强胡,西邻劲蜀”,非但是兵家必争地,亦是占了赋税大头的富裕沃土。
此处曾多年处于颍川庾氏的掌控之下,建设经营得风生水起。
后因苏峻之乱,庾家失势,兼之这一年他们的领头人庾翼去世,颍川庾氏的地位顿时如流星般坠落,不得已,将荆州这块大馅饼给吐了出来,一下子砸到了桓温头上。
桓温作为一介草根,能够上位如此要职,完全就是司马昱等皇室势力和一众世家势力进行博弈的结果,情形非常微妙。
所以,桓温来到荆州的当务之急就是建功立业,收拢人心,站稳脚步。
杜牧初来乍到,在此地没有任何身份,本不入其他高官大员的眼中,但桓温本身就不是什么世家出身,自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再加上桓温这个人英气高迈,又长相俊美,人格魅力还是相当强烈的。
虽然眼下尚未起飞,但未来,他帐下的幕僚几乎集中了这一时期的所有英杰,就连谢安都曾短暂地在此处待过。
在桓温北伐驻军灞水的时候,尚未出山的王猛曾前来拜访他。
最后发现,人是好人,盖世英杰,但跟自己不是一条道上的。
王猛想要一个年轻仁慈的君主坐镇后方,自己可以为他开疆拓土,为他扫平四方,为他治理生民,将他一点点塑造成自己所期待的圣君模样,最后一统天下。
他们的名字会并排写入史册,从此树碑立传,密不可分,成为后人心中永远相伴的传奇。
桓温跟这个标准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毫不相干。
于是,王猛一挥衣袖,潇洒地径自离去,又在山中独自滞留数年岁月,终于等到了他命中注定的真龙天子苻坚。
此刻见杜牧来了,桓温眉梢微挑,将人迎进去。
开篇就是一个提问:“以你之见,如今天下的形势如何?”
杜牧从容道:“若君不能在三年时间内平灭成汉,完成第一次北伐,则三五十年内难再一统。”
因为再过些时候,就是苻坚的叔叔苻健僭越称帝,整个局势将会变得全然不可控。
杜牧将时局的分析对桓温一一道来,事无巨细,清言娓娓。
桓温见他不过弱冠之年,然而眉目俊雅,言辞珠玑似玉,胸中有万言策,更胜十万甲兵,顿时惊为天人,推崇备至。
世间怎么会有这么完美的人!
“我见牧之,如鱼得水,如高祖得见子房”,他这般感慨道。
杜牧:“……”
话是好话,但「高祖见子房」什么的,总让他想起了万朝所流行的一个梗,那就是汉光武帝见陨石,「如秀见陨」。
杜牧就这样成为了桓温的谋士,未来还会升级成谋主。
他一直在等待着桓温的天命之子郗超的到来,但郗超不知究竟出了何缘故,到现在都不见踪影,便是他的表兄弟王徽之,此前也不曾寻找到他。
桓温对他的忧虑很是不解:“左右不过一个郗家子,高平郗氏自郗鉴去后便大不如前,牧之何以如此挂心?”
杜牧:“……”
你清醒一点,那是你的命定谋士啊桓大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