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天下之师(第6/7页)
却是斯人已去。
遗挂犹在壁,流芳未及歇。
小朱元璋拽拽他衣角:“先生不要难过,师祖是个怎样的人?”
于谦把弟子散落的作业收拾起来,微微一笑:
“他啊,是一个很好很好,影响了我一生,让人见了就觉得「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
……
张珪的汉法有效缓解了汉人的处境,让百姓生活出现好转。
然而,随着至治三年,张珪罢相,朝廷叛党发生政变,一切重又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小朱元璋有感于生民哀苦,便决定外出行走,谋一番大事。
他这次,倒也不是孤零零一个人上路。
他的一个“伯公”,庐陵著名富商张千载,散尽家财,给了他一大笔启动资金。
他的另一个“伯公”,浙东著名民间义士领袖谢翱,则给了他一批故旧的联络方式,与可用的人马。
这些年间,外公陈英在安徽一带行走,陆续遇见了不少可塑之才。
比如,一个天生伟力,身高臂长,成天想着打架的小朋友。
比如,一个年幼多病,家境贫寒,口体之奉皆不若人,却又过目不忘的小神童。
再比如,一个出生在晨曦东升之时,极其聪明伶俐,喜欢剖击问难的怪才。
等等,还有很多。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平虏军曾在这些人的家乡征战过,带来的蝴蝶效应,他们的出生都大大提前了。
陈英将这些人通通打包,送到了白鹭洲。
于谦:“……”
他这里难道是大明开国功臣培训班吗?
反正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教就教吧。
于谦特意写信把谢翱召唤过来,让他教导小常遇春的武艺。
谢翱此时正负剑千万里,四处行侠仗义,浪迹人间,听说他要来,最激动的还是小宋濂。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就是谢翱的超级粉丝一枚。
不仅给谢翱写了传,还盛赞对方横绝当代,直追盛唐,“崭拔峭劲,雷电恍惚,出入风雨中”。
他一度兴奋到夜不能寐,把自己扭成了麻花,逢人就说:“拜托拜托,那可是谢皋羽啊,超棒的!我也要跟着他习剑!”
于谦:“……”
众人:“……”
看看你这小胳膊小腿的,可悠着点吧。
小常遇春:啧,这家伙好弱小,需要保护。
众人在数年后,终于学有所成,这次也跟着朱元璋一同出山,共襄盛举。
众人向他挥手:“于先生,我们走啦!”
天幕上的明太祖:“……”
小朱元璋咋运气恁滴好,这波简直属于神仙开局,人才、钱财、义军全都有了!
跟他的「开局一个碗」对比,简直不要太扎心好吧!
于谦送弟子们离开白鹭洲,衣衫猎猎,立在斜阳里,目送一行人远去。
小朱元璋忽然回头,问他的先生:“您在此处这么多年,教导门生无数,走向四面八方,就没想过去别的地方看看?”
于谦摇头,回望着山水如烟,江晚烟霞。
“现在这样,便已经足够了。”
这一日。
小朱元璋离开了白鹭洲,一步迈出,进入了历史前进的滚滚洪流之中,即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一个充满蓬勃希望,由华夏人,再开汉家天的新时代。
是年春,张养浩深感元廷腐朽,已不可救,选择挂印辞官归去。
“于先生若不弃”,这位元朝第一大儒说,“我愿从此留在书院,诗书耕读,教导以终。”
数十年间,从白鹭洲书院走出了贤臣进士无数,照料天下生民。如今,在局势动荡的时候,又培养出了新一批人杰,即将改朝换代,开天辟地。
两朝栋梁,悉出自此。
于治世提供能臣,谋求安定;于乱世英杰辈出,解苍生忧。
张养浩从前还疑惑,古来有学问的人那么多,为何只有他的先生成了真正的天下之师。
那时,于谦告诉他:“不过对江山百姓,聊表寸心罢了。”
张养浩便明白了,先生的立场不是宋,更不是元,始终是天下万民。
在先生经年的教导下,他也成为了这样的人。
张养浩决定将白鹭洲的教育事业传承下去,即便日后先生离去,也可代代有才人出,代代为黎民百姓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