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临安城下(第3/7页)
于谦觉得这首诗调子太悲,总让人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但他又不好阻止先生写诗,只好趴在桌上,目光灼灼地盯着先生,一派望眼欲穿,希望先生快点关注到他。
文天祥终于不得不搁下笔:“廷益为何这般看我?”
“因为先生好看……”
于谦顺口一说,立即纠正道,“不是,因为我想要这张纸。”
先生有点无奈,只能将新成的诗作递给他:“廷益这么喜欢收集我的作品,莫非想以后为我编文集?”
于谦眨了眨眼:“好呀。”
可是他转瞬又想到,他会一直仗剑守在先生身边,一直保护对方的,所以,他多半会死在先生之前。
于是他便改口道:“不不,先生定然长命百岁,还是由你自己晚年来编写文集吧。”
次日,文天祥发表了一通战前动员讲话。
于谦随即起身,振臂高呼:“诸位,我们的口号是——”
陈英:“今日东风起,大吉又大利?”
张千载:“平虏平虏,只赢不输?”
谢翱:“我相信我们是无敌的!”
于谦朗声说:“——是「有朋自北方来,虽远必诛」!”
众人:“……”
你别说,细品一下还真妙。
元朝胡虏自认是北人,而他们是南人,被蔑称为第四等人,可不就是「有朋自北方来」?
一时间,平虏军全员反响热烈,并决定将这句简单明了的话作为口号。
于谦十分满意。
然而,此刻的他并不知道,自己铿锵有力的话语回荡在另一个时空,刷新了一名少年的三观。
……
大秦位面。
公子扶苏正在听大儒淳于越畅谈《论语》,这时忽然看见天幕上于谦的话,顿时惊呆了!
简直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论语》居然还能这么解读?
扶苏带着一丝奇妙的感悟,回头又翻了翻书,立刻就品出了不一样的滋味。
这个“朝闻道,夕死可矣”,难道不是在说,“早上知道了去往匈奴的道路,晚上就把匈奴都杀死了?”
这个“君子不重则不威”,难道不是在说,“君子(我们老秦人)不下重手打死人,就无法在六国遗民之间树立威信?”
《论语》果然精妙。
看起来是仁义礼智信,其实字字都是在杀人诛心,保境安民啊!
扶苏恍然大悟,当即把自己的思路分享给淳于越。
淳于越:?
他瞬间暴怒:“公子从何处听来的歪门斜说,一派胡言!”
“可是”,扶苏指着天幕上的于谦,“于先生所言,难道不对吗?”
“这,这……”
淳于越就算再挑剔自负,看见了于谦在后世的事迹,也说不出他半个字的不是。
按照儒家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于谦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圣人,是要封圣的!
圣人之言岂能有错?
难不成,其实他一直以来的解读才是错的?
此刻,大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博士,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
平虏军按照计划行事,很快拿下了对战张珪的开门红。
而后,又一路势如破竹,在起义第三年的年末,接连攻下浙东八府,很快就大举围城,包围了旧都临安。
于谦身披甲胄,朗声鼓励一众战士,清润的嗓音优美动听,如同青山亘古间的渺远钟声:
“临安城就在前方!”
“新春将至,正好打下旧都,回去过年!”
“定要一雪前耻,让崖山、扬州、还有千百地的烈士英魂们,都得以瞑目安息!”
他经年以来,在军中积累了甚高的威望,众军士纷纷响应,壮志如潮。
谢翱等人各司其职,督查军械,布置攻城器具。
张珪如今,就被围困在临安城中,四野都是气势凶猛的义军。
平虏军一路行军顺利,固然有他们用兵灵巧、兵贵神速的缘故,但也有一部分问题,出在主帅张珪的消极应战态度上。
一直到困守临安之前,张珪都是一种近乎摆烂的状态,甚至没有组织任何一场像样的抵抗和围剿。
他隐约觉得,自己这次与平虏军的对抗,似乎并不属于正义的一方。
他再不能像当年随父亲进攻崖山、扫灭南宋时那样,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起兵,是为了天下苍生,是将江南地区的百姓从腐朽的宋王朝手中拯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