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第4/9页)

可惜政策有滞后性。

等林县令走后的几年里,众人才知道,他当时做的事有多好。

从布局本地的养殖业,培养兽医开始,都让如今的正荣县受益无穷。

这些先不提了。

林县令跟程教谕一起扶持起来的正荣县县学,更不用多赘述。

甚至已经有些私塾,模仿正荣县县学的教学模式,在县城又开了一家,同样人满为患。

正荣县在程教谕手里,明显已经是当地教育界之最。

甚至带动了当地书铺的发展。

纪元在这的时候,县城只有一家书铺,那胖老板如今开了三家分店,还有其他四个竞争对手。

可见如今正荣县学风之盛。

到了今年,更是夸张。

没办法,谁让正荣县出现一个连中六元的状元。

京城那边具体的事他们不知道。

反正就知道一点。

皇上都夸纪六元,皇上还亲自给了表字,还给了宅院。

就这种待遇,问问谁还有?

这可是程教谕手底下的学生!

而程教谕也接到吏部的调任,眼看就要高升。

他做了那么多,大家肯定要给他送行的。

聂县令更是感慨。

说起来,他今年也到任期了。

这四年的县令,让他做的百感交集,越在这待下去,越知道手底下有程教谕这样的官员,是多大的幸运。

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四岁外放出来,如今已经二十七。

想到当初的情形,还是忍不住感慨,当时的他真的什么也不懂。

如今稍稍历练一些,自然感慨万千。

程教谕眼眶湿润,再次跟大家告别,带着家人离开。

这次,就是一起去京城。

原本他一人去京述职即可,但京城是他的家,更是家人的家乡。

这次回去,也要看看亲朋们。

想到他们程家当时出事,整个程家都被连累。

只有自己跟堂哥仅存。

自己那届会试没考上,便领了个职位去教书,辗转几个地方,算是在正荣县安定下来。

他堂哥运气好一些,人也争气,考上了探花。

可惜也因为程家的事,至今在京城也是五品的官职。

要说当年那件事,谁也不想的。

此事还跟太子有关。

当年的太子还没这样稳重,平日结交好友无数。

程家有个子弟,作诗夸赞太子殿下,更说殿下是未来的明君。

此话说得有些过了,而且把太子夸得实在太厉害。

那程家的诗句做的又好,风头竟然盖过皇上。

朝中一部分官员大怒。

怒斥这是诅咒皇上,说这是谄媚之风。

再之后,这些官员从程家里搜出前朝的禁书,剩下的事就不用说了。

那些人说程家是挑拨皇上跟太子之间的关系。

接着整个程家七零八落。

要不是他跟堂哥当时在外面潜心读书,估计也要完蛋。

等他们去京城会试时候,才知道这回事,本以为科举都考不成。

谁料皇上网开一面,估计也觉得那件事处理的太过,抬手让他们继续考。

那以后的事,大家就知道了。

程家一蹶不振。

此事也是许多人心中的禁忌。

那算是皇上头一次表现出对太子的不满。

之后太子的风头便下去了,不少人开始追捧五王爷。

来来回回地,太子的位置还算稳固的了。

要说皇上对此事发表过看法吗?

其实是没有的。

从一开始程家被弹劾,皇上只是没提,可此事愈演愈烈。

等搜出禁书的时候,怎么处置全看当时官员的心情,以及,揣摩圣意。

事情结束后,皇上还安抚了程家剩下的人。

包括当时点了程大人做探花,也有人说,这是皇上恩德。

如果让纪元知道前因后果,只会无语。

但大部分官员,依旧认为,这还是皇上开恩了。

无语也没有办法。

上行下好。

上位者有时候不用多说,很多事就有人去做。

做的过了吗?

过了。

但那又怎么样,他大可再给补偿。

程教谕就是这样的背景下,灰心离开京城。

现在带着家人再回去,心里颇不是滋味。

不管怎么样,那里到底是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