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7/9页)

读得还格外认真。

这,这合理吗?!

他们竟然这样自觉!

神思恍惚的严训导再次离开。

教学生涯十几年里,这不合理啊!

下午放学后,一群穷学生围着纪元。

“你可真给咱们长脸。”

“对啊,几句话说得他们哑口无言。”

“没错,可真厉害。”

纪元被围在中间,笑了笑:“也没什么,夫子告诉我们,要勤勉。”

这话说得很多人都有点愧疚。

别说富家子弟了,就算是他们,一听到夫子不管他们,就有些懈怠。

铜臭社的人路过,表情恨恨,看你纪元能坚持多久。

他们就不信,夫子不管,县学不管,还真能学得下去。

等纪元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是他们嘲讽回去的时候。

纪元才不管他们,他今天还有别的事要忙。

纪元跟李廷吃过晚饭后,一起出了县学大门。

来县城两天了,还是第一次出来。

但不能逛太久,否则宿舍就不让进了。

纪元想再买点笔墨纸砚,他要练字,又要抄书,最近用纸张格外快。

李廷也准备买点东西,两人齐齐往外面走。

一到书铺附近,就看到上面摆着各色《童试录》的合集。

但凡科举厉害的省份都有,江浙甚至分了四本,浙东浙西江西山东等地前三名文章,全都收录其中。

还有不到一个月便要童试,这些书卖的都很好。

在纪元看来,这大概约等于中考满分范文?

那买的人确实多。

纪元看得心里也痒痒,到了县学之后,所见所感,除了科举二字之外,再无其他。

纪元好奇,能中童试的文章,到底什么样。

可惜书铺老板是不让翻的,毕竟都翻了看,谁还买啊。

李廷也没舍得,两人看了一会,被老板发现。

没想到的是,这个胖胖的书铺老板,竟然还认识纪元:“是你?去年你来过两次。”

头一次碰到黄夫子,第二次年关前买了许多,但那时候书铺忙,老板并未打 招呼。

没想到还认识他。

老板又见纪元穿着县学的冬衣,惊讶道:“你还真考上了。”

“不对,你就是那个小神童纪元?”

“那个年纪最小,却在六百多人当中考中的纪元?”

“还写了竹石?”

说着,老板把店里装裱起来的竹石拿出来:“这是你写的?!”

纪元立刻摇头,老板一拍脑袋:“忘了,这是咱们县上刘举人写的,他让我帮忙装裱,但诗是你的手笔!”

李廷却接话:“没错,就是他,他还新作了一首。”

“我也知道!元宵嘛!你们知道咱们正荣县现在最流行什么吗?”

别说李廷了,纪元都有点好奇,直觉上跟他有关。

“最流行,马家元宵!”

还真是。

纪元听书铺老板唾沫横飞地讲述。

那首元宵诗出来之后,不少人家都在连夜找纪元吃过的马家汤圆,桂花核桃馅,珍珠一样的江米,要有多好吃。

但县城唯二的两个马家,根本不知道啊。

被问得多了,两个马家不约而同按照诗里面说的,模仿着做。

时节不对,那就用干桂花,核桃仁咬牙买,珍珠一样的江米?用!

其中被称为老马家的,甚至让灯笼铺做了盏漂亮的昏黄灯笼,就放在摊位前。

这像了吧?!

两个马家汤圆都被抢售一空,风靡正荣县!

纪元听得扼腕。

早说啊。

早说他来卖啊,还能赚钱呢!

他就那一两六钱,随时会变成穷光蛋。

当然这是在开玩笑,若真的经商了,那他的身份必然要改,如今的风气,对商贾并非那么欢迎。

老板对此事津津乐道,一口一个小神童,听的纪元脸皮都臊。

听到两个马家汤圆的竞争,纪元倒是觉得有趣。

毕竟只是首诗,两家能把握住机会赚些银钱,对普通人家来说自然是好的。

现在老马家凭借灯笼胜出一筹,好像卖得更好点。

李廷也有了兴趣,他那日听的都想吃了:“要不然,咱们也去尝尝?”

纪元摸了摸口袋的铜板,去看看也行。

毕竟是他带出来的风尚,这热闹要是不凑,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