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7章 道佛两教之争(第2/4页)

“在佛门圣地,大言特言道家真理,自然有大不敬之嫌,我等今日里也就不再对此多做深研,各人修行所得,自心当有感念!正如今日在此地之人,便有仙师、天师、法师三种称谓,来由各有缘故,信奉也各有不同!”

诠济法师面上笑意不变,并未因为立人天师这番言语,乃是刻意提醒在场修道之人,莫要被佛家道理所迷失,而心生丝缕不喜之意。

两教间如此教义争执由来已久,像是诠济法师这般,心性有相当悟彻之人,定然不会因此而感到愤忿不宁。

而且目前大敌当前,也着实不适宜再做无谓理念征讨,大势所趋方为共同关注目的。

刘君怀心下生笑,但也感无可奈何,对于此等争执,自己恩师最为理解,因而他早早意识到两者间相融相济必要性。

虽然此类结合极有可能不会成功,但主观努力却是不肯放弃。

像是三界真阳心经,便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得来,不过因为它之存在,已是极大刺激到道教中人,虽然此等效果,更多是因为心经尚属道家法术,其中神奇效果却是已初见端倪。

像是如诠济法师这般聪睿如斯,也是转念便即联想到此处,于是开口道:“仙师为仙界称谓,我等也多为那一地出身。实际上各教修炼者中,并无此等名号,乐圣能够获得,无外乎才学与德行据为首者!”

“修仙大道,达者为师,这种达者可不仅仅是修为境界,更因湛恩汪濊般,深厚恩泽广施。还有那高出霄汉,耸立山壑之广阔胸怀!堪称仙师者,才学、德兼备,坦荡不羁性格中,亦为超然而无所拘忌原因所在。”

“各道间现实状况是,同道者往往视人情往故于尘土,过重与论资排辈;异道间怠恶相轻,更将对方描绘为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之流。正是此种互相诋毁、冷漠排斥,使得一家之言弊病从此流传。”

“正是这般不善立论泛延,令寻常人等只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弊端,总以为己方才可由生贤能。却是不知,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互相钦服方会有兼收并蓄共荣。”

“当然,此等异道间争斗,却是天道意志所乐于见到之事。天地元气尚有清气、浊气之分;世间万道各有参差;善恶理解也有相异之处;曲调和寡在于知音;饥寒之迫,安逸之乐,天地间共存。”

“这些均为上天所刻意制造,一如日月有明暗之别,万物一样变迁生死,流传后世也绝非仅有盛大不朽!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畏死,便是上天容乃万物之根本。”

“但我辈修行之人,本就修得逆天之行举,能够信奉天意而不可妄自迷失!仙师所创三界真阳心经,当为现世胆敢挑战天意之人,或许初衷非出乎于此,这等勇于创新,打破旧有枷锢之为,却是绝少存在!”

立人天师频频点头称是,他言道:“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所以福来不必喜,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所以祸来不必忧,要看他会救。既然我辈敢于逆天成事,当有果决心念生得。”

“但现如今,也只有仙师这般才学与德行先行秉持之人,才可引得众生赴之以势,趋之若鹜。个人力量再是强悍,便是天意责惩不相垂落,也足以引起世人不忿施以倾覆。”

“任何事势,一旦聚为潮流,才可令上天深感无力!便如当下魔性祟邪蔓延之势,天道不可直接干预,方有君怀这等应劫者出现。可见上天意志也是应势而生,断不会始终执着于某一固有!”

诠济法师极为赞同,他正色道:“话由扯回来,此部三界真阳心经,虽为道家法术使用之法,其中心经所涉法门,却绝非仅一门之要理!内里道法相关,多是出自于修炼者体内真阳之火修得,而佛教中已有相关经诀著就。”

“与我佛门观来,心经九境第四境敛魂境,为中境界初始,意为聚集魂魄之意,此种境界因为具有了吞噬灵魂之力与魂魄能力,却是可由此以佛门某部功法替代。”

“接下来锁心境,是指本心凝实与沉淀,佛门中更有相关深研。或许因此而改造出,完全契合佛门教义之体内真阳气息运转方式,此部三界真阳心经,岂不是从此可令佛门弟子受惠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