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 山河如旧人间乱 烽烟望尽无长安(第2/3页)
刺史宇文摩接到了长安城破之前朝廷的飞诏,命各地方整顿军马驰援平叛大军,还有安禄山在洛阳出的传檄,劝各地长官率众归顺大燕。宇文摩做为唐臣当然先忠于朝廷,可惜他根本抽不出军马来,芜州地方府兵名册上虽然登记了两千人,但这些人几乎上不了战场,一听说要打仗了,甚至有一多半人连影子都找不着了。
江南富庶之地已太平很久,别说没有受过训练的士兵,就连军械库里的刀枪大多都上了锈,最近的一场战争是七十年前徐敬业叛军攻打芜州,当时大将军梅毅整顿军马登城抗敌,但也只是在城中据守不敢轻易出城决战,今天就更别提了。
刺史正在忧愁间,菁芜山庄的少主梅应行来了,身边跟着一名叫樱宁的女子还有随行的家将。梅应行要效仿当年梅毅,组织民勇准备拒敌,而且他的志气却更大,对刺史说道:“我曾祖南鲁王梅知岩,当年在芜州起事非为一己野心,只求保境安民,我今日愿相助太守组织兵备兵勇,抗击叛军南下。”
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求命稻草,宇文摩连连称谢,同时不无担忧地提醒道:“江南兵备荒废已久,无能战之兵,更无领军之将。”
梅应行身旁有一人道:“我曾在边镇军中效力,与胡虏做战多年,愿领芜州之军,请太史榜招募民勇,我家公子也招集了两千族中子弟。”
此人是梅六之子梅效,梅六死后他被二伯梅二南收养,自幼在梅氏家塾读书……却对武艺兵法更感兴趣,被梅毅举荐到军中,立军功累官至左千牛长史。长安兵乱之时,他率家将把南鲁公府的亲眷护送到乌梅山庄,又立刻南下回到了芜州,梅效与梅应行一见面,商量欲效仿当年梅知岩与梅毅事,两人一拍即合,其时樱宁也被梅应行从龙隐岛找了回来,帮着一起出谋划策。
宇文摩不仅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还往浙东听涛山庄写了一封信求助。这位刺史摩竟然出自修行世家听涛山庄,想想也不意外,听涛山庄子弟并非人人适合修行,其中有人考取功名做官也很正常。
青漪三山中的应愿也收到了类似的求助信,却是来自青城剑派。李隆基到了成都,派永王李璘沿江而下收拢兵马招集各方势力,其中就牵涉到青城剑派。
隐居世外的清修之人,怎会涉及这些事?其实从五湖乱华时就有这种事了,及至唐初,梅孝朗率大军平定突厥叛乱,军中就有妙法门与东华门的修士,对方也有萨满大巫助阵,青城剑派的戒律以及祖训并不提倡弟子插手世间纷乱,但一个门派并不是抽像的存在,门中修士与世间各色人等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城剑派太上掌门晚谈亭幼年丧父,是被好心的邻家接济抚养成人的,邻家之孙高仙琦如今是永王李璘麾下大将,带着李隆基的诏书以及永王李璘的信,来到青城剑派求助。晚谈亭决定出山,掌门四季书与门下十余位弟子也决定相随。四季书命掌门大弟子云飘渺与一众晚辈弟子固守青城道场不得外出。
此刻天下时局非常乱,唐军、叛军、番军中也是派系林立,西域一带各族有的与李亨合作希望在平叛中捞点好处,有的则趁机图谋做大,属国吐蕃趁大唐西北边镇空虚派军攻占安西四镇,佛家、道家、景教、萨满各教中很多门派的修士多多少少都插手了。
谁都认为自己站在正确的一方,在做该做的事情,一旦己方势力壮大,那么人间传承基业也将开枝散叶,就算本意不想插手世间凡人的争斗,但谁不希望自己一教的门户光大呢?而且各派修士包括已超脱轮回的仙家,都有一种隐固的道心,认为自己修证的道路最适合指引世人,不愿见“外道”做大,见斥见谤。
人间乱斗同时伴随着修士之间的斗法,你出手我也出手,这也许改变不了时局,却极大的增加了争斗的规模与杀伤力,修士之间互有损伤胜负因此结仇结怨,到最后往往已经脱离人间战场,纯粹成为修行人及修行门派之间的纷争,甚至蔓延到昆仑仙境中各派与众散修之间。
有很多清修多年不问世事的修士被动地卷入,同时各教派的世俗弟子门生的摩擦越来越大,有的门派被灭,有的门派遭受重创,也惊动了仙家,易水仙人与好几位天庭巡海神将突然下界,也与人间修士的动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