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送别(第5/6页)

次日清晨,屈伯庸带着屈由、屈原走进祠堂。案上松明闪烁,两人跪在先祖牌位前,只觉得父亲今日似有不同。

“三日后便要出征,你们可想好了?”屈伯庸沉声道。

屈由与屈原笃笃点头:“为国尽忠,九死不悔。”

屈伯庸默然颔首,对牌位行了三拜,才缓缓起身道:“今日,爹与你兄弟二人说个故事。”

屈伯庸微微闭眼,缓缓道:“屈家高祖屈暇,乃武王之弟,深得先王信任。可他虽位高权重,最后却不得善终。”

“高祖之事,孩儿略知一二,听说高祖在征战罗国时,铩羽而归。”屈原轻轻道。

“不错。彼时大楚拥百万强兵,傲视群雄,为列国之首,而罗国不过弱邦小国,可高祖却因刚愎自用,怠慢轻敌,败北于罗国。”屈伯庸沉沉一叹,继续道,“消息传回郢都,武王仁慈,愿宽宥高祖之过错,然而高祖却羞愧难当,投河自尽。”

屈原兄弟皆是一怔,父亲极少说起这段历史,他们亦不知是如此结局。只听屈伯庸继续道:

“高祖自知罪孽深重,愧对楚国,愧对大王,愧对数万将士之亡魂,因此,他希望屈氏后人以他为鉴,不骄躁、不轻狂,事事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高祖自杀前,曾留下一封血书。”

“血书?”屈原一惊道。

“对,血书,上面仅有六个字——凡屈嗣,皆自赎!”屈伯庸朗声道。

“我们屈氏一族,世世代代,都要偿还欠下楚国、欠下那几万将士的罪孽。”屈伯庸的声音越来越沉。

祠堂内无声,只有松明闪烁。

“今日,你们兄弟能置生死于度外,一心报效楚国,父亲甚慰。将来在战场上,不管何等危险,你们也必不能贪生怕死,临阵退缩。即便以身殉国,也不可忘记高祖遗训,更不可辱没我大楚国威!”

这一席话掷地有声,屈由与屈原二人不禁热血沸腾,朗声道:

“谨记家训,永志不忘!”

屈伯庸黯然颔首,轻声道:“起来吧,今日既说了这些,我再与你们看几样东西。”

说罢,屈伯庸自祠堂的桌案之下,挪出一只赤色雕花漆箱。他轻轻地拂去那箱上灰尘,缓缓打开,只见三把寒光逼人、雕纹精绝的宝剑,静静地躺在锦帛之上。

二人不禁一愣,痴痴地看向那宝剑。屈伯庸轻轻抚摸剑身道:

“龙渊、太阿、工布,这三把剑,是两百年前越国剑师欧冶子与女婿干将所铸。天下习剑者称,见一眼而终生无憾。”

屈由激动道:“这传说中的宝剑,竟在家中?”

屈伯庸点头道:“这三把剑,是大王赐给屈家的,以表屈氏对大楚的耿耿忠心。今日,我便将太阿、工布,交于你们二人!”

说罢,屈伯庸将太阿剑递给屈由,将工布剑递给屈原,自己则拿起了龙渊剑,郑重道:

“记住,持有这剑,便要时时记住高祖遗训,尽心竭力,保我楚国社稷兴旺,黎民安康!”

自从那一夜后,屈原与昭碧霞似多了一丝亲近,他感激她的不纠缠与适可而止,内心更多的仍是愧疚与无奈。他知道两人一时都勉强不得自己的心,只有将一切交与命运安排。

然而出征在即,他何尝不明白一上沙场便是刀尖舔血,以命换命,若是真的回不来……

屈原在门口怔了一怔,忽然推门进去。昭碧霞一愣,起身道:“你……来了?”

屈原淡淡一笑,点头道:“明日即要出征,我来看看你。”

“可都收拾好了?”

“好了。”

又是令人难堪的沉默,沉默到她忽然想转身逃开,却听屈原道:

“世人都说你琴声冠绝郢都,我却还没听过。”

昭碧霞微微一怔,摇头哀婉一笑:“传言而已,何必当真?”

“不知我可有耳福,能在临行前听一次?”

这大约是他们两人自相识以来最平静的对话了。想着过去发生的种种,那些争吵、撕扯、不堪,昭碧霞忽然觉得此刻一室静谧,她抬头看向屈原,莞尔一笑,便跽坐于案前,微微一怔,素手抚过琴弦,发出一阵泠泠之音:“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