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山鬼(第4/5页)
“这祭礼,我已观过不知多少遍。大人物,少不得也认得几个。咱们的大君哪,此时还没出来,率首的这些都是朝堂上的重臣、红人。喏,你们看,中间那三个,便是位列百臣之首的昭和、景颇和屈伯庸。这昭、景、屈三家,是咱们大楚最显赫的家族。他们三人走在一起,那就好比是我楚国大鼎的三足;大君在朝堂上站得稳,少不得要靠这三只鼎足撑住。三足凑齐了、立好了,这楚国才能繁荣强大。要是中间哪两只相互靠得太近或者太远,甚至相互使了绊子,那这大鼎就非倒不可,咱们大楚国也就该遭殃喽!”老者说得兴起,周围一群青年也听得如痴如醉。
场中,身着大士玄端的昭、景、屈三人缓缓走上祭台高处,择靠近顶端平台的位置分别站立停当。只见昭和一脸正气、挺拔如松,自是立得一丝不苟,腰间繁复系了大带、革带,挂了蔽膝、佩绶,贵气顿生。而景颇却略显得有些疲惫,一身贵服似是成了负担,不断抬手擦拭着额头上渗出的细密汗珠。屈伯庸则是一身武将打扮,右手紧紧按着腰间的青铜佩剑,身上披甲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虽然楚王的身影还没有出现,但祭台四下威严庄重的气氛已然渐生。
“我王之威,其盛如此,君未到,势已充塞天地!”这样想着,屈伯庸心中一阵欣慰。但就在此时,他又忽地胸口一紧,些许不祥的感觉涌了上来,不由得眉头紧锁。这并非是他第一次参加祭礼,却总觉得像是遗忘了什么,抑或是错置了什么。
他突然意识到,两位祭祀不但没有丝毫交流,反而彼此互不相看,似是根本不认识一样。转而却又在心中笑话起了自己:巫师之间不再互动,说明早已对流程了然于胸,是好事,又有什么不安的呢?可见是自己年纪大了,疑神疑鬼。
正这样暗自放松下来,忽然环顾四周,却没见到两个儿子的身影,于是低声喝问身边的侍从:
“屈由!屈原!我那两个竖子呢?!”
屈伯庸万万想不到的是,本应早早出现在祭礼现场的两个儿子,此刻却正策马奔行于郢都近郊到祭礼高台的小路上。长子屈由自幼练武出身,伏在马上犹如腾飞,身后只见阵阵尘土飞扬,便把自己那位满腹诗书的弟弟远远甩在了后面,待得回首时才发现,屈原还未跟上来,屈由无奈地摇摇头,只好勒转马头,向着来路疾寻而去。远远却看到屈原勒马止步,眯着双眼,伸着颈子,似在嗅着什么。
屈由也依样深嗅,但却依旧不解。
只见屈原满面醉色,骑马缓缓向一个乡野集市行去,只觉越接近那里,香气也愈发清晰起来。
随即,他们便听到了一阵婉转清越的歌声: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屈由奇道:“这不是你的《橘颂》吗?”
屈原点点头,眼中亦有惊喜之色,当即下马,便欲向更深处找去。
屈由大急,拉住他道:“切莫误了祭祀大礼!”
屈原回首向哥哥一揖到地,口中道:“请哥哥先行一步,为原打个掩护,弟随后便到!”
说罢,也不等屈由反应,一转身便已消失在了熙攘的人群中。
屈由不由愕然,随即苦笑一声,快马加鞭,飞驰而去!
拨开人群,屈原艰难地挤进了内围,方知是个百戏班在此驻演。不大的空地上,几名清秀的女子正在配乐伴舞,吸引了所有人目光的,是正中一位绿衣女子。屈原凝神望去,正遇上她一个拧身,回首作态,霎那间瀑布般的长发飘垂而下,窈窕身姿媚而不妖,俯仰之间竟是一派随性自由之相,细品之下,却又饱含深情,仿佛整颗心都寄托在那词与乐之中了。
更与一般舞者不同的是,这女子未着戏服,只一身寻常布衣,裁得飘逸,洗得净白,周身结挂上几条兰草,平添了几分山野间的灵性。屈原看得心动,越发想看清那女子的容颜,只是那一段细瘦白皙的手腕挂着一串五行珠,一直在上下舞动;待等到两手终于拿开,显露出来的,却是一张小巧精致的巫戏面具。
屈原兴致更浓,索性站定。这曲调舞姿间的深深情致,不仅把《橘颂》诗中的情味诠释得淋漓尽致,还分明多了些原作所没有的味道。屈原就这么痴痴地看着,如坠梦中,竟早已把祭礼的事情抛在了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