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一心传绝技千里作调人(第3/11页)
柳剑吟这个孩子却似乎和武学特别有缘,太极丁虽然不教他应敌的招数,他却总是流连于太极丁的练武场边,看其他的门人练习。如此过了一年光景。柳剑吟的父亲是个小自耕农,丰年时还能自给自足,不巧来年逢到荒年,赋税又重,谋生不易,恰巧柳剑吟的父亲有个朋友在邻县做生意,叫他去帮忙,他就带柳剑吟过去了。
转眼又过了三、四年,一天丁老拳师正和几个弟子在家门前闲话,遥见数十丈外有两头大水牛,不知怎的打起架来,其中一头斗败了,急急向前奔跑,后面那头也急急衔尾追来。正在此时,忽见一个孩子在路上奔跑,好像不曾留意到那两头水牛。那前面的水牛已迎面冲来,眼看就要碰上,太极丁急得“唉呀”一声,立刻飞跃上前援救,哪料还未奔到,已听得扑地两声巨响,那两头大水牛已滚出路边一丈开外。太极丁是武林名手,眼睛锐利,一眼便看出那孩子使的正是太极拳中“野马分鬃”的手法,顺着两水牛的冲劲,用左掌一带前牛,右掌斜按后牛,两牛已经发劲,给这孩子一带一拨,便都倒地滚出路边去了,使的正是太极门中“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的功夫。
太极丁再定睛看这孩子,不禁又惊叹了一声,这不是柳剑吟还是谁?当下就问他为什么回来,怎的练得这一身好身手?原来在柳剑吟离开太极丁后,还是照常练习,而且默记太极门下演练的应敌招数,几年来无师自通,领悟了不少太极拳的妙用。前几天他的父亲客死他乡,他无依无靠,因此遵照父亲遗嘱,回来找丁老拳师。
柳剑吟的话还未说完,忽然一条黑影,从太极丁头上飞过,向他猛地扑来,竟然是一个比他还小的孩子,太极丁不但不加阻拦,反倒退两步,拈须微笑。
柳剑吟急忙倒退两步,那小孩子已经欺身直进,“云龙三现”,一掌三式,向柳剑吟胸部打来。柳剑吟其时已将左手提至胸前,手心向内,用横劲向上“掤”去,这正是太极拳的“揽雀尾”一式,给他用得非常纯熟。那孩子身手极为快捷,一击不中,立刻变招打来,仍是一派攻势手法。柳剑吟尽管将数年领悟所得都施展出来和他周旋,仍然感到非常吃力!
那两个小孩子对拆了二、三十招的光景,丁老拳师才喝道:“好了!好了!鸣儿不要再闹了。”那孩子一停下身形,立刻便拉着柳剑吟的手又跳又叫,乐得直笑道:“这回我可找到伴了!”
太极丁当下把柳剑吟连声夸赞,说他自己领悟得来的手法,居然能够和自己的儿子打成平手,将来一定可以为太极门大放异彩;一面也暗暗为自己的儿子欢喜,虽然儿子得了自己真传,也不过和柳剑吟打个平手;但毕竟自己儿子比柳剑吟还小了两年,看他出手快捷,变招灵活,也真难为了他。眼见这两个孩子,都是天资聪颖,和武学似有宿缘,一个是自己的爱子,一个又将是自己的爱徒。武林名家最怕找不到衣钵传人,现在却有两个质美又好学的孩子做自己的传人,心中的欢喜真是无法形容!
从此丁老拳师遂正式收柳剑吟为徒,因他比自己的儿子丁剑鸣长两岁,遂教丁剑鸣唤他做师兄,并不按入门前后为序。太极丁把一生所学,连自己名震武林的绝技——太极拳、太极剑、金钱镖都悉心传授了这一子一徒。柳剑吟幼年丧父,太极丁既是恩师,又是父执,师门恩重,心中自是感激万分。
柳剑吟追随太极丁十几年,太极丁也把他当成儿子一样看待。在临死前,太极丁将柳剑吟和丁剑鸣唤到床前吩咐道:“我们这一派太极拳从张三丰传下,就以抑强扶弱为本志,当今满族入据中原,满洲贵族官府欺压百姓,你们技成之后,可不许替满洲人做事。在江湖道上行走,也应记着除暴安良的武林明训。对武林同道,不许逞强闹事。剑鸣锋芒太露,我放心不下,剑吟纯朴得多,可得多多照顾你的师弟!”太极丁说完,把眼一闭就去世了。
太极丁死后,他们这两个二十多岁的年青小伙子,自然不甘寂寞,便联袂在江湖道上行走。那时正当太平天国之后,自明末遗留下来以“反清复明”为志的秘密会社正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在山东、河北一带拳风盛行,尤以梅花拳、金钟罩等最为风行。嘉庆时,清政府唯恐拳民作乱,曾下令严禁,但民间私相传授拳术的情形,仍继续不绝;“太平天国”之后,禁令既松,民间更盛行习武。各家各派均开堂口、招门徒,柳剑吟、丁剑鸣在江湖道上行走,自然免不了和他们打交道。不久,竟闹出一件事,使他们两师兄弟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