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良友相逢徒怅怅夫妻离散恨绵绵(第5/7页)

李思南道:“婉妹,你跟着我!”夺过两支长矛,左挑右刺,在乱军中冲开了一条路,到了荒野,散兵已经少了,李思南叫了一声“婉妹”,不见答应,回头一看,却已不见了杨婉!李思南这一惊非同小可,他只道杨婉是一直跟在他的背后,竟不知在什么时候给乱军冲散了。

李思南叫声:“苦也!”欲待回去寻找,只见尘沙滚滚,万马奔腾,蒙古的大军已经杀到。主力沿着官道挺进,两翼则在旷野展开,分出无数小队骑兵,搜索残敌。

其中一个小队追逐西夏溃军,追到了李思南的所在,李思南挽起成吉思汗所赐的那张铁胎弓,嗖、嗖、嗖,连珠箭发,三支箭射翻了三个蒙古骑兵,说时迟,那时快,另外两骑已经冲到他的面前。李思南大喝一声,轻舒猿臂,抓着一支向他搠来的长矛,将那蒙古兵连人带矛猛的拽了过来,一个旋风急舞,便抛出去,恰好把另一个蒙古兵也撞翻了。

忽听得有人喝道:“好箭法!”李思南抬头望去,只见一面大旗迎风招展,大旗下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跨着战马,停在路边,正向着他们这边望来。这个将军不是别人,正是神箭手哲别。原来这一路大军就是他统率的。

李思南满身泥污,距离又在百步开外,哲别本来不知道他是谁,但因见他箭法高强,不觉技痒,笑道:“难得有个对手,咱们较量较量!”弓如霹雳,箭似流星,也是连珠箭发,一发三支。

哲别的箭法比李思南高明,李思南提起铁胎弓一拨,拨落了第一支,一个“蹬里藏身”躲过了第二支,第三支箭射着了他的坐骑。李思南回头一箭,也向着哲别射去。

哲别一听利箭劈空之声,不由得心头一凛,心道:“这是一张头号的铁胎弓!”当下把手一招,把那支箭接到手中。成吉思汗的弓箭是特制的,哲别一看,立即就知道是李思南是谁了。

哲别喝道:“原来是你这小子!咄,儿郎们,不要让他跑了!”那小队骑兵给李思南杀了五人,还有四十多个,听得主将下令,顾不得追杀西夏溃军,齐都向李思南追去。

李思南的坐骑负痛狂奔,跑出了数里之地,力不能支,四蹄屈地,倒了下去。李思南施展“燕青十八翻”的功夫,在地上一个盘旋,长剑挥舞,人未起立,已斩断了八条马腿,把四个追兵跌下马来。

哲别快马追来,人未到,箭先发,李思南抓起一个士兵作盾牌,连挡三箭,忽觉胁下一麻,原来是哲别的一支神箭穿过了那兵士的身体,射伤了李思南。不过也幸亏有这个“盾牌”,射到了李思南的身上之时,这支箭的劲道已经大减,伤得不算很重。可是伤得虽然不重,但李思南失了坐骑,形势亦是十分危险了!

李思南正在奋战夺路之际,忽听得呼呼风响,黄沙四起。这是西北黄土荒原上罕见的“龙卷风”,无巧不巧,恰好在这个紧张的时刻给李思南遇上了。这一阵狂风,不啻做了他的救星。

狂风刮地而来,吹动了松散的黄土层,卷起了黄色的沙雾,像数十百重厚厚的黄幕,蔽地遮天,沙雾中只见人影幢幢,难分敌友,旷野中风力特别强劲,双方都急于找寻避风之处,顾不得再打下去。

风声呼呼之中忽听得一片金铁交鸣之声,这是从大路上传来的。蒙古的骑兵正在路上行进,碰上这阵狂风,不能不歇下马来,队形散乱。有一队俘虏趁此时机逃跑,有的夺了兵士的武器,还夺了兵士的马匹,冒着狂风,冲杀出去。

哲别此时已离开大队,却不知军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只道是有敌军乘机偷袭。他是一军主帅,必须回去查明真相,应付意外,镇定军心。当下想道:“这小子受了箭伤,谅他跑不出西夏国境。风过之后,我叫人多绘他的图形,分发边境的各营驻军,叫他们多加留意就是。”于是拨转马头,赶回军中。

李思南咬实牙根,在狂风中奔走,黄沙扑面,气都几乎透不过来。好几次险些倒了下去,但李思南仗着顽强的意志,却没有停下脚步。

这一阵风吹了一顿饭的工夫,方才停止。狂风过后,李思南定睛一瞧,只见自己已经到了山脚,后面并无追兵。

李思南只觉双腿酸麻,百骸欲散,伤口疼痛欲裂,摸了一摸,湿漉漉的,也不知是血是汗。他身上满是泥沙,流下的汗也变成黄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