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往事如烟 罡风吹已散前尘若梦 死水又重波(第7/10页)

沐璘道:“姐姐你想什么?”于承珠道:“没想什么。我只想快点到大理去见师父。”沐璘道:“是呵,我也想快点见到他老人家呢。”澹台灭明笑道:“那么就快点走呀!”于承珠仍把照夜狮子马让给沐燕姐弟骑,沐燕不肯,说是铁镜心受伤,一定要让铁镜心骑马,终于是铁镜心骑了那匹波斯的黄骠马,沐燕骑“照夜狮子”,沐璘却自愿步行,陪于承珠。

从红崖坡到大理,不到三百里路,若以照夜狮子马的脚力,不需半日便可走到。但因有人乘坐平常的马匹,有人步行,尤其沐小公爹不惯行走山路,却定要陪于承珠步行,故此在途中又歇宿一宵。这一晚于承珠虽是旅途劳顿,仍然翻来覆去睡不着觉。铁镜心和叶成林的影子交替的在她脑海中浮现,她想得很多很多,她在江湖上经历了一两年,思想已是渐渐成熟,远非寻常的刚满十七岁的少女可比了。沐璘那带着稚气的面孔,也偶尔在铁、叶二人的影子中间穿插进来,她有这样的感觉,沐璘虽说年纪和她相若,在她的眼中,却和小虎子差不多,想起他幼稚的神情,于承珠不禁暗暗发笑。

第二日一早起来,走过了一段山路,中午时分,转出山坳,便望见一座墨蓝色的像是从地底突然涌出的高山巍然耸立面前,开始只见山峰,渐渐走到山脚,看到山脚的时候,在山的东面也看到了被阳光照得耀眼的湖水。澹台灭明道:“下去便是下关,接着便到大理了。你看这便是有名的苍山和洱海了。承珠,今晚,你可以见到师父啦。”

众人加快脚步,到了下关,苍山和洱海的面目,完全豁露,“下关”坐落在苍山和洱海的南边,依傍着苍山十九峰南端最末一峰的斜阳峰,面临洱海的一端,从洱海泻出来的水,就绕过这座小城,穿过一个山口,流入漾濞河。到了下关,大风陡起,一眼望去,洱海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水,掀起了奔腾的波涛,浪花卷着烟雾,随着飞舞,这情景令于承珠想起了在台州的海边看落日,忽然撩起了阵阵情思。澹台灭明道:“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是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你们若是怕风,可以到民居暂避。下关的风很奇怪,风从屋顶掠过,就是打开窗子,它也吹不进屋中。”于承珠急着要见师父,笑道:“风中看海景,别有韵味,咱们还是走吧。”沐璘赞道:“姐姐,你真是雅人。”这时已是凉秋九月的季节,但中午时分,天气还是暖洋洋的如同初夏,街头尚有呼唤卖雪的小贩,沐燕抿嘴一笑,对铁镜心道:“此地风物,比起江南如何?”铁镜心道:“各有各的好处,我看惯了江南的景色,反而更喜欢这儿。”沐燕道:“我小时候念过一首《卖雪词》,是一个大理的和尚写的,诗道:‘双龙关里百花香,银海逶迤点苍山。六月街头叫卖雪,行人错认是琼浆。’这首诗下有注说:‘大理苍山雪六月不化,市上卖之,犹吴下之卖冰也。’那么你们那边也有卖冰的了,情景比这里如何?”铁镜心笑道:“苏杭市厘尘嚣,没有这里质朴清雅的情调。”沐燕好像摸熟了铁镜心的性格,一路上和他谈诗论文,铁镜心也觉得这个侯门小姐,居然不俗,虽然不能在他心中替代于承珠,谈得倒也投机。

过了下关,风平浪静,望洱海又是一番景色,但见湖光似镜(云南人惯把大湖称为“海”,洱海实是内陆的大湖),湖面上帆影点点,令人觉得宁静幽美,湖岸遍植垂杨,细嫩的枝条,飘曳水面,好鸟啭鸣,海鸥飞翔,景物如诗似画。沐燕又笑道:“于小姐说在风中看海别饶韵味,我看碧水无波,更是另有佳趣。有一首诗写洱海无波的情景道:‘凫雁接喋菱荇光,翡翠摇波兰苕香。古寺双林带烟郭,平湖十里通春航。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归故乡。洱海泛舟看明月,浮萍梗泛悲苍茫。’比对眼前的景色,你说是不是妙绝。咱们再选个明月之夜,在洱海泛舟,那就更有意思了。”铁镜心笑道:“好一个:游子恍疑归故乡,到了这儿,我真不想走了!”

叶成林一路默不作声,此时忽然有一种奇异的感觉,但觉于承珠的心意好像和他相通,他也是喜欢狂风下的波涛壮丽的景色的,不禁想道:“风平浪静,景色虽美,究属平凡。那是适宜于铁镜心和沐燕这类的公子小姐欣赏的。”于承珠的父亲于谦曾为阁老,乃是一品大臣,论“门第”并不在沐燕之下,但不知怎的,叶成林却总是觉得于承珠好像是属于自己这一路人,和沐燕小姐并无相同之处。其实叶成林和于承珠亦还是相知未深,他对于承珠的估计也还是“偏高”了。于承珠的确和沐燕、铁镜心有所不同,但却也不能说便完全两样了。要不然她对铁镜心的情感,也不致那样难以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