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海角风云 英雄夺宝剑苗区怪事 稚子作新郎(第6/9页)

于承珠目送马蹄扬尘,人影消逝,幽幽叹了口气,心道:“这小妮子倒有眼光,成海山的质朴实胜过他的师兄!”成海山的样子看来笨头笨脑,与铁镜心的潇洒聪明相比,不啻天渊之别,于承珠以前曾对石文纨之会选择成海山大惑不解,如今想来,不禁黯然自伤。但觉过去与铁镜心相处的几个月有如一场梦境。

猛一抬头,只见红日东升,海波如镜,是一个大好的晴天,大海极目无边,海上的天空,也显得特别蔚蓝,令人心胸开阔明净,蓝天白云之上,海燕飞翔,于承珠抖落身上的泥尘,陡然间心情轻快似冲波穿云的海燕,头也不回地向前走了。

数日之后,她渡过长江,船到中流,仍不自禁地想起与铁镜心初会的情景,但这些前尘往事,也只是一闪即过,好像随着大江东逝了。

于承珠的“照夜狮子马”当日因为渡江不便,寄养在长江岸边的张黑家中。于承珠渡江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张黑家中去取回自己的宝马,张黑的家人对这匹马照料得非常周到,养息几月,比前更加神骏了,见着主人,欢嘶不已,于承珠又不禁暗生感慨,想起自己自离开师门之后,虽然认识了不少人,但最要好的朋友,还是这匹白马。

张黑的家人纷纷探问抗倭的消息,听得于承珠说倭寇已被驱逐下海,张黑不日也可回来,欢声雷动,纷纷夸赞抗倭的英雄,对于承珠更是赞扬备至。于承珠又是惭愧,又是兴奋,想起这几个月火热的生活,想起那些激动心弦,永不能忘的战斗,虽然这一次在她心上留下的创痕也永不能磨灭,但她却绝不后悔此行。

于承珠在张黑家住了一天,第二日便策马西行,离开了江南的山明水秀之乡,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旅程,进入了西南的丘陵山区,风景迥然不同,若把江南比做明媚动人的少女,则西南应是质朴豪犷的男儿。于承珠心中忽然有一个奇怪的联想:铁镜心似是江南园林中的牡丹,而叶宗留等义军的首领则似云贵高原上的松杉。

于承珠取道贵州前往云南,到了贵州,山岭更多,到处都是绵亘峻峭的峰峦,到处都是葱郁茂密的松林,山岭上随处可闻苗族妇女的山歌,健硕的苗族姑娘像男人一样在山间操作,与江南足不出门的闺秀,大不相类。于承珠年来女扮男装,总有拘束之感,到了贵州之后,见男女都是一样操作,便索性回复了女儿身份,收起了男子的衣装。

苗人最为喜客,山路边的凉亭常常放着从山下挑来的泉水,还放着草鞋,让过路的旅人口渴了可饮清凉的泉水,鞋破了可换合适的草鞋。纵是最穷的人家,有陌生的旅人投宿,他们也奉如贵宾,悉心照料,家中没有吃的也会到外面张罗,务必令到客人称心满意为止。所以于承珠以一个孤身少女,通过山峦重叠的苗区,却也没有感到什么不便。

在苗区走了半月,到了贵州西部的野马川,大约还有六七日路程,就可以穿过苗区,进入云南边境了。这一晚于承珠在山边一家苗家投宿,这一家苗家本有母子二人,儿子到土司家执役去了。家中只剩下老大娘一人,对于承珠殷勤招待,为她杀了家中仅有的一只老母鸡,于承珠过意不去,帮她淘米煮饭。

黔西汉苗杂处,苗人多懂得汉语,这位老大娘说得虽然不大流畅,彼此却也能够交谈。吃过晚饭之后,两人坐在门外的大树下闲话家常,这位老大娘非常欢喜于承珠,拉着她的手不住地赞叹:“我也曾见过许多汉人姑娘,只有你比我们苗族最美的姑娘还美,这双手怎么长得这样白又这样嫩,就像鼓儿词里面所歌唱的公主一般。”于承珠被她一赞,反而觉得有些惭愧,忸怩笑道:“我哪儿比得上你们苗族的姑娘,你们的姑娘那双手才真是能干呢,又会做饭,又会种地,还会绣花,我才真是羡慕得不得了。”老大娘笑了一笑,道:“你不笑话我们命苦,真是难得。”拉着于承珠的手问道:“你今年几岁啦?”于承珠道:“十七岁啦。”老大娘道:“有婆家没有?”于承珠面上一红,道:“没有。”老大娘道:“我们这里的姑娘,十七八岁,很少没有婆家的,尤其像你这样长得美丽的姑娘,求亲的早就挤破门啦。”于承珠道:“这么小的年纪就结婚?”其实在那个时候,汉人也是盛行早婚,十六七岁做新嫁娘是很普通的事。不过于承珠一心学文练武,没有留意到这上头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