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身陷囚牢成绝学客奇蒙面创新招(第6/21页)
武当派是道家,道家是信奉老庄学说的,蓝玉京道:“我曾经见师祖读庄子,但我一点也不懂,却读不下去。本来想过两年再请师祖教我的。唉——”他没说下去,自是因为师祖已经死了。他不懂慧可为何突然扯到《庄子》上面。
慧可道:“《庄子》里有个故事,是说楚国都城一个石匠的神技的注一。当时楚国的都城里有个人,鼻尖上沾了一点薄如蝇翼的泥垢,他找到那个石匠,请石匠替他除去。石匠抡起大斧,舞得呼呼风响,旁人看来,他好像是漫不经意的一斧就劈下去,刚好就把那点泥垢削去了。那个郢人的鼻子一点都没有受伤,神色也没改变。”
蓝玉京不胜向往,叹道:“这可真是神乎其技了。斧头是比剑重得多的,要剑术能练到这个境界,恐怕也已经可以天下无敌了。”
慧可道:“不错,用斧头去削鼻尖上的一点泥土当然比用剑更难,但道理还是相通的。”
蓝玉京道:“请大师详加指教。”
慧可道:“斧头重拙,削鼻尖的泥垢则必须尽轻灵之极致。可见重拙和轻灵也可以合而为一的。要点是举重若轻四字。”
蓝玉京好像一个聪明的学生得到了老师的提示,在似懂非懂之间,细细品味这“举重若轻”四字。
慧可说道:“庄子里还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段文字写得非常好,我念给你听:‘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注二,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注三,砉然响然,奏刀騞然注四莫不中音,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注五。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注六。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注七,因其固然。’”念了原文,慧可用显浅白话文替他解说一遍,听得蓝玉京心神欲醉。慧可道:“你可知道要点是在什么地方?”
蓝玉京道:“是不是目无全牛四字?”
慧可道:“对了,庖丁所见,只是下刀最易的空隙之处,顺乎自然之理,亦即是他所谓的‘神遇’。这已经是‘悟道’之言了,所以前贤注释这段文字说:操刀既久,顿见理间。才睹有牛,已知空郤。亦犹服道日久,智照渐明,所见尘境,无非虚幻。”
蓝玉京想起师祖给他心法上的“本门武学,贵在神悟……不必拘泥,顺其自然,天地万物,皆足以法”等语,暗自想道:“庖丁解牛的道理确是可以和本门武学相通。”
慧可道:“另一个要点是避实击虚。庖丁用来解牛那柄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注八,你知道什么道理吗?”
蓝玉京道:“请大师指教。”
慧可说道:“那是因为他避开了经络相连处和骨节盘结处。《庄子》上说:‘彼节者有间注九,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注十,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注十一,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蓝王京心焉向往,喃喃自语道:“游刃有余,原来是这样来的。唉,不知我何时方能达到这个境界?”
慧可道:“听你这番说话,其实你已经领悟不少了。”
刚说到这里,忽见牢洞上方的岩石已经移开,那蒙面人跳下来了。
蓝玉京道:“这些日子,多谢你悉心指点,我的一套太极剑法,初步可以算得是练成了。今天我想试一试不必一招一招来练,也不必依其顺序,就当作是我和你用整套剑法来拆招如何?”
蒙面人听到“整套”二字,露出蒙面巾外面的一双眼睛眨了一眨,似乎有点疑问的神色。不过,他仍然没有说话,点了点头。
于是蓝玉京便即从起手式开始进招,两仪相生,四象衍化,六合混一,八卦循环等招,跟着源源使出,有如长江大河,滚滚而上!
蒙面人心里赞了一个“好”字,“这孩子的天资聪颖,真是迥异常流。我最多可以举一反三,他则是闻一知十。唉,怪不得周公瑾当年有既生瑜何生亮之叹。师父常常赞我聪明,我也以为我的学武资质还算不错的,谁知比起他来,却又差得远了。目前我可以胜他,再过三年,只怕我就未必能是他的对手!”蓝玉京见那蒙面人见招破招,见式破式,仍然一如往昔,好像漫不经意的就把他一口气使出来的七招剑法全都化解,也不由得暗暗佩服。“只怕我那一招白鹤亮翅,也未必能够难倒他。”他可不知,那蒙面人看似轻描淡写,其实在剑法上已是尽展平生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