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易厢泉妙解奇案(第2/8页)

“是哑儿的尸首,一点不假。”易厢泉淡淡道。

夏乾一屁股坐下,理了理衣服:“那这个躺在床上的人是谁?长大的水云?哑儿活着,孟婆婆是不是也活着?”

易厢泉摇了摇头:“吴村事件如今基本明了,这桩事件错综复杂又难解,根源在于两次错误联想。人们把关系不大的几件事与山歌相连,这是第一次错误联想,也是第一个盲点。第二个盲点,则是把哑儿复活和孟婆婆的复活归于一类。”

夏乾没听明白,易厢泉却起身走到了门外,拾起三片枯叶回到了屋里。

“你第一次见鬼,会认为自己眼花;第二次见鬼,会认为这世上确有其事。可是,你两次见到的鬼真的是一回事吗?你的视力一向很好,不会轻易看错人,不会把别的东西当作人影。我假定你看到的真的是孟婆婆和哑儿,但死去的人怎么会复生呢?”

易厢泉拿起两片树叶,一片放在碗中,一片放在地上:“你当日亲自开棺,见哑儿的尸首躺在里面。尔后我来村再开棺,尸首依然在。而你开棺那日,却看见哑儿的鬼魂出现在古屋附近,她的衣服也曾盖在水云身上……”

夏乾看向易厢泉,又看看躺在床上的女子:“这是不可能的,也是解释不通的。一个人,一会儿死,一会儿活,一会儿出现在棺材里,一会儿出现在山洞里。这分明无法解释,若要解释,那只能说明……”

易厢泉微微一笑:“双胞胎。”

夏乾沉默半晌,眉头拧紧,没有答话。

易厢泉叹气:“我原先说过,因环境相同,人物类似,山歌与如今情况有些相像。我们不妨以山歌来分析如今之事,反而更加形象。我问你,山歌中出现了几个角色?”

“七个。五个兄弟,富翁与女儿。我们现在提起哑儿之事,你说山歌做什么?”

易厢泉笑道:“这个案子是我所见过最离奇、最巧妙的案子之一。在这个案子里,山歌是最大的误导,却也是最好的线索。”

夏乾皱着眉头:“我不明白,你说得清楚一些。”

“富翁对应的是那个坠崖的婆婆,整个村子只有那个婆婆知道财富之事。”

夏乾一下子打断:“这村子真的有财宝?在山里?”

“有,此事我们日后再说。其次,凤九娘对应的是那个贪财的老大,富翁的女儿对应的是怪物,而那个郎中老二对应的则是哑儿。”

夏乾摇头:“你也曾说过,山歌与吴村今日之事相似,只因人物类似且环境相似,但二者不完全对应。有一事我一直存于心,那‘姑娘吃了木头桩子’是怎么回事?也许与今日之事无关,但我只是好奇……”

易厢泉笑笑:“这其实是最有意思的一点,我也猜了许久。既知那姑娘的‘病症’,就也可以做些猜测。传说毕竟有夸张成分,所谓‘吃了’并非‘吃了’,很有可能是含住或是吞入。我在屋内听到老鼠响动,这才觉得,会不会是磨牙?”

因怕吵醒熟睡的哑儿,夏乾听闻后低声笑了几句,嘲讽道:“你当我是三岁小孩子?磨牙,人只会在夜晚梦中‘磨牙’,又非鼠辈,你真是……”

夏乾那后半句“你真是在糊弄我”没有说出口,便听易厢泉耐心道:“姑娘的习性与人并不完全相同,我推测她只是牙齿疼痛,又无法言明,只得用这种方式缓解,似兽类一般,直到满嘴是血。”

夏乾摇头:“她吃糖吃的?还是同小儿换牙一样,嘴里不适?”

易厢泉却颇有兴味地点头:“姑娘入山约莫有四五岁了,迁居十五年之后五兄弟入山,那时她多大?”

“十九、二十,不是换牙的年纪……”夏乾话音未落,突然怔住,捂住了自己的侧脸。

易厢泉笑了,指了指夏乾的嘴道:“智齿。古时曾有流传,长智齿之人有智慧之相。有人于二十岁左右长出,有人于四五十岁时长出,有人终生不长,而有些人在智齿长出时会疼痛不堪。”

夏乾到了年纪,自然知道此事,便缄默不言,只是微微点头。

易厢泉继续道:“富翁与姑娘是事情源头,而整个事件的来源有二:金钱与亲情。凤九娘与哑儿是两件事,分别是这个源头所衍生的两个悲剧。姑娘得病需要有人照顾,故而老二与哑儿都扮演了‘照顾者’这一角色。这个‘照顾者’需要端肉汤给那个怪物,目的简单:其中掺入半夏,意在防止那怪物发出吼声引人怀疑,导致群民激愤;也可以掺入迷药之类,为了去打扫粪便一类的残渣。这古屋建造也奇特得很,茅厕就挨着厅堂,如此一来,倾倒粪便也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