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第3/4页)
太后铁青着脸:“乱臣贼子当斩草除根,否则不知谋逆之火何时复燃!”
看到太后发怒,狄公退无可退,便一咬牙,豁出去了:“陛下,微臣去过李贞的大营,那些所谓的叛党都是衣着褴褛的百姓,不少人还拿着菜刀、柴斧战斗,箭雨飞来,他们都不知躲避。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十几岁的孩子,还有五六十岁的老人!那些孩子还没有娶妻生子,从来不知道人生的乐趣;老人们劳作了一辈子,还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便被李贞胁迫着来冲锋陷阵了。他们这样做并非出自本意。陛下,您杀了他们,有违天道啊!”
太后横眉竖目,暴怒道:“你敢说朕有违天道?!狄仁杰,你活腻了不成?!”
狄公不答话。上阳宫的空气仿佛停止流动,凝结在了一起。君臣两人就这样僵持着。良久,狄公方才徐徐说道:“微臣的言语大逆不道,犯了死罪,请陛下砍去臣的头颅,以儆效尤。”
太后死死地盯着狄公,足有移时:“狄仁杰,为了这四万反贼,你当真要搭上自己的性命?”
狄公点头:“陛下不日便要祭天,微臣这样做,是为了促成陛下少杀戮,多积福祉。这样的善举,微臣乐意为之!”
太后沉重地叹了一口气,道:“罢了罢了!念你剿灭李贞、李冲等反贼有功,朕就收回诛杀四万叛军的成命吧。”
狄公连忙疾呼万岁英明。
太后“哼”了一声,问道:“狄仁杰,朕听说,驻守在幽州的阿史那·忠并没有出兵帮助你防守幽州?”她的口气让狄仁杰极为不安。
狄公小心翼翼地答道:“陛下,这是臣的疏忽。我并未将关于叛军的全部情报分享给阿史那·忠,故此未能将大军调入幽州。”
太后严厉的目光射了过来,像是要刺穿狄仁杰的内心:“阿史那·忠和李贞是亲家,别以为朕不知道。狄仁杰,你不愿说出实情,自有人给朕查明。阿史那·忠不听你的号令,致使你孤军防守,也让幽州处于危若累卵的境地,这足以表明他有了谋反之心。朕已经下了命令,撤去阿史那·忠幽州大将军之职,令千牛卫押送其回京!”
狄公忙道:“陛下,万万不可!这样做是在逼迫阿史那·忠造反!”
太后怒斥:“他敢!如果他胆敢犯上作乱,他的亲家越王李贞便是榜样!”
狄公看到太后暴怒,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违逆她,便不再言语。
太后恢复了常态:“无论如何,你的确立了大功,剿灭了越王李贞,也浇灭了朝堂上某些乱臣贼子的野心。朕对此非常满意。”
狄公吃惊,他最初被派往幽州是因为恶麒麟杀人案,如今太后却对此案只字不提,实在令人费解。“陛下,幽州恶麒麟杀人案件并未破获,还请恕罪。”
太后从容道:“既然幽州谋反案已经告破了,破获恶麒麟杀人案件想来也不是什么难事。狄仁杰,朕的祭天大典需要你多费心,你就先不要盯着恶麒麟杀人案件了。朕加封你为大理寺正卿,你侍候左右,尤其是要保障祭天大典的安全。你不必回云州了。”
狄公按捺住内心的疑惑,叩头道:“谢太后天恩。”
太后转向右边的丞相裴炎:“幽州谋反案破获了,朕的洛河祭天大典自当通途顺遂。裴爱卿,祭天大台做得怎么样了?”
相比一月前的精神抖擞、满面红光,此刻的裴炎像是被噩梦缠身,面容惨淡。“回陛下,祭天高台一日内便可完工。”
太后的脸上露出笑容:“好!狄爱卿,祭天高台竣工在即,朕不怕言明,天师已算得八月初三是良辰吉日,四天后,朕便要在洛河祭天!这几日你多加小心,提防有人从中作乱。”
三天后,狄公在东都的大理寺里坐立不安。明天就要举行祭天大典了,但恶麒麟一案的疑云始终笼罩着狄公。他想不通,为何太后之前对恶麒麟是天降噩兆的谣言大发雷霆、耿耿于怀,如今却让他放弃调查?
到了亥时,元芳赶到了:“大人!”
狄公见到元芳,心里欢喜,迎了过去:“可有发现?”
元芳道:“大人,您看得真准!这一行果真有所斩获。”
元芳将他跟踪马队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大人,我一路紧随,视线不敢离开马队一时半刻。这队车马行走得十分缓慢,到了傍黑,马队停下来,在一家客栈住了下来。按理说,这些马匹行走了一日,肯定又累又饿了,需要喂足草料。而实际上,赶马之人并没有给这些马喂任何草料,甚至连马嘴上的嚼环都没有摘下来。更奇怪的是,那些马竟然也不知道饿,并没有发出叫喊声,只是不断摇头,抬蹄蹭地,似乎颇为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