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终极刑审(第8/9页)
李弘冀很庆幸之前为防止大周和吴越合攻南唐而在采石预留了三万水陆兵马。自己现在无法直接调动各大营,但这三万军马却相当于自己私下藏着的,所以立刻让人持军令前往采石,让三万兵马水陆同进赶来金陵协助防守。
三万兵马调令发出后,李弘冀稍放下些心来,这才斟酌着起拟军文至兵部。军文要求兵部调润州水军扎营江中洲,应对吴越水军。调芜湖水军扎营马鞍山,应对大周水军。江北水军大营两边增援,池州水军、江阴水军分别包抄两国水军后路。
但这份军文还没等发出,又有紧急军报,说大周军突入淮南边界,急攻潢县、寿县。李弘冀看到这份军报后,立刻觉出大周以两国水军直扑金陵的确是有另外的诡计,他们很可能要隔江取地。是用水军据江而战,隔断长江两边的互通互援。然后从北边两国交界处几路同进,可快速占领南唐的淮南地界。而一旦淮南被占的话,金陵便也岌岌可危了。
于是李弘冀再拟一道军文到兵部,让近歙大营、宣州大营各调一半兵马往金陵集结。皖口大营整营往淮南一带移动,协助淮南各处守军应对大周兵马。
第二天,秦淮雅筑的竹月堂中气氛凝固了一般,就连杯中升腾的热气都似乎不能散去。
今天韩熙载、李弘冀、顾子敬几乎是同时进的秦淮雅筑,但是他们在门口听说受刑的裴盛又挨过了一夜之后,便都不再往无极渊而去,而是聚到了竹月堂。无极渊是个煎熬受刑者的地方,但同样也可以煎熬施刑者和旁观者,更何况他们中有人并非施刑者也非旁观者,而是紧密的关联者。
韩熙载一大早就知道了李弘冀两份军文的内容。他并不清楚周军和吴越军攻南唐是真是假,但他却能从这两份军报上看出,离得最近的润州水军、芜湖水军、江北水军大营都被定位对敌,失去金陵外围守备的作用。而离金陵最近的大营就是皖口大营,也被调动往北。所以整个金陵最强大的防卫力量就是李弘冀的三万水陆兵马。另外近歙大营、宣州大营都是李弘冀的旧部,各调一半兵马往金陵集结其用意可想而知。
对于李弘冀来说,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就差一个火引子。这火引子就是正在受刑的裴盛,韩熙载此刻心中着实希望他能撑住,至少撑到杜真在润州的近万杜家军赶到,那么才有可能坚守宫城护住元宗,等江州皇甫晖赶来。
顾子敬昨天虽然没有看出韩熙载送给他的功劳并非是个拿得起的功劳,但他却知道这种事情需要循序渐进,一点点地透露给皇上才行。何况现在他所能汇报的都是根据现象推断出来的,并没有真凭实据。
元宗李璟本就知道诡画刺杀的疑点落在李景遂和李弘冀身上,所以顾子敬跑过来婉转地告知李弘冀是主谋后,元宗并没有太吃惊。而是让顾子敬盯住刑审,拿到确凿的证据,然后及时报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顾子敬至少已经开辟了循序渐进透露逼宫夺位的途径,下一步就是要选好时机。
“费刑头怎么说?”李景遂在问他刚刚派去无极渊询问刑审情况的书童。
“费刑头说快了,我看也真是快了,那刺客已经手脚发紫、嘴唇发黑,嘴里大声地嘟囔,也不知道是在呻吟还是在说胡话。蔡佛爷就在那刺客旁边听着,应该很快就能听出他在说什么。”
韩熙载听了书童的回答后,瞟了一眼李弘冀。李弘冀虽然心事重重的样子,却好像并未仔细听书童说了些什么。
但就在书童话说完有一阵时间了,李弘冀却突然醒了一般:“还在继续?人不会被你们折磨死吧?人死了我们都无法在父皇面前交代,停下来吧。”
“都已经到这份上了,哪能功亏一篑,还是得继续呀。”李景遂慢条斯理地拒绝了李弘冀的意见。
“反正我已经提醒你们了,出了事父皇怪罪的话,到时我可是要撇清责任的。”说完这话,李弘冀故作轻松地仰靠在椅背上。
“那就再去看看,把情况随时报来。”李景遂吩咐书童,他其实也有些担心。
书童出去后,竹月堂里沉默了,大家都在想着自己的心事。
时间在一点点过去,竹叶堂中掉根针都可以听见。但是这里没有针掉下来,只有针一般的眼神穿插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