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第七章 琅琊锦囊(第3/5页)

“父王教诲,孩儿谨记。”收指握紧令牌,年轻的怀化将军努力将快要涌上的泪水尽数忍了回去,额头重重地叩在了青石地面上,锵然有声。

萧平旌接下长林军令,离开金陵的第二天,雷雨大作,连绵数日。萧庭生因暑气犯了胃疾,告病未朝。内阁派员登门问疾的同时,将新建羽林的提案副本夹放在其他例行文书中间送到了长林府,两日后派人取回,上面只批了一个“阅”字,等同于这位老王无奈之下的默许。

荀白水其实一个月前就已开始在筹办这件事,现在迈过了最难的一道关口,速度更是推进得飞快,不过七八日,详细建制方案的副本便再次摆上了长林王的案头。

元叔托着药盘进屋的时候,萧庭生正将刚刚看完的文本丢回桌上,满面忧思。

“老王爷不是听了二公子的劝说,打算把这件事拿给陛下练手了吗?由他们去吧,养病要紧,何必这么放不下!”元叔一面将药碗递上,一面劝道。

萧庭生大口大口地吞下药汁,放下碗缓了口气,方道:“我长林府从来没有想过要掌控京都任何一支兵力,其实旧营新营,于我而言有何差别?关键在于羽林营守的是京城门户,绝不应该被人如此利用。”

元叔拿起折本翻了翻,怔怔问道:“陛下最后允准的建制方案有什么不妥吗?”

“建营、分编、操训不过都是些细节,兵部熟手多,怎么都能安排个八九不离十,确实是不用我插手。”萧庭生眸色幽深,语气甚是无奈,“可你明白的,皇家羽林只奉圣命,说起来不过一句话,却又远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那是靠数代恩养、子弟传承刻进心里的一个‘忠’字。如今根植于此的老军户被迁走了大半,新募的兵力再怎么操训,短时间之内怎么可能做到心中只有陛下?”

元叔也是从军多年的人,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是啊,新军最难把握,也最易被人左右。临时转调和乍入军籍的普通兵力,即便名为皇家羽林,又和一般的屯田兵有何区别?层层将官能认到大统领就不错了,陛下于他们而言……实在太过虚渺。”

萧庭生转头看向庭院中的满树绿荫,默然发了许久的呆,最后叹了口气,喃喃道:“帝都金阶之上的有些人,论起聪明来谁也比不上,可他们哪里懂得治军的道理……”

长林老王的这份忧虑深藏于心,荀白水此刻当然感受不到。当下正是他心头最为舒展的时候,多日烦忧一扫而光,整个人都松快了不少,在咸安宫陪太后散步时,脸上也是掩不住的笑纹。

“咱们费了这么多心思,终于裁撤掉卫山、翠丰两营,新立了东湖羽林。飞盏的性情固然有些桀骜不驯,但他掌管禁军,宫城也还是可以放心的。这样内外盘算下来,虽不敢说就此高枕无忧,可在陛下彻底掌控朝堂之前,京城的局面总算可以暂时安稳。”

荀太后随着他笑了一下,又立即追问:“那北境的萧平旌呢?听说他现在可不仅仅是三品怀化将军,还已经是长林军的掌令人了。难道不该特意防备吗?”

“老王爷只剩这一个儿子了,军令不传给他还能传给谁?”荀白水对萧平旌的印象依然是个心性急躁的年轻人,言谈之间并不太在意,“比起长林世子生前,这位二公子的威望差了太多,北境又无大战,想横空而出积攒名望哪有那么简单?暂且不用在意他。”

荀太后这才放下心来,笑道:“多亏兄长替陛下百般筹谋,能够安稳下来就好。”

从金陵到甘州,虽然不直接路过琅琊山,但也只需略绕半日路途,并不误事。萧平旌将鲁昭等随行亲卫都留在了廊州,自己独自一人上山,直奔云雾缭绕的后殿。

老阁主在琅琊后山最静逸的南阁给蒙浅雪专门划出了数个房间的宽敞居所,照顾得十分妥当。她得了平旌上山的消息后,立即抱上策儿,来到厅前迎候。

自那日离京送别,萧平旌这是第一次重新见到大嫂,心里百味杂陈,明明压着无数句话,却又吐不出片言只语,最后只能默默地行了礼,将小侄儿接过来搂进怀中。

萧策已经满了周岁,养得白胖可爱,毫不认生,被素未谋面的二叔抱着使劲亲吻小脸也不哭闹,只是咿咿呀呀地叫着,用肉手拍着他微冒胡茬的脸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