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明珠(第3/6页)

辟邪笑道:“有小顺子一个人就已耳根不得清静,再有明珠一搭一档,只怕未到离都,就要逼着我跳船了。”

这一路溯江而上,沿途用纤夫行船,比来时多花了三天时间。在双龙口折道离水,眼看离都在望,天色已晚,众人怕宫门下匙,也不紧赶,进了望龙门上岸,先在驿馆住下,第二天一早命小顺子陪着明珠在宫门外候旨。辟邪将靖仁剑仍交给姜放收管,和康健至乾清宫外请见复命。一打听才知道皇帝今日没有早朝,已去慈宁宫定省。两人都道正巧,再赶往慈宁宫。

太后和皇帝听了他们的回奏都很满意,再看了辟邪带回来的此次竞比优胜的小寒绢,太后道:“这寒州的工艺十几年间倒十分有长进,你们的差办得很好。”

辟邪道:“这次寒州一行,倒有个意外的收获,原来寒州的刺绣也是不同凡响。奴婢这次自作主张带回一名绣工,这个女子的刺绣当真可称海内无出其右者。”

太后笑道:“你们针工局里也有当了三十多年差的老工匠,你看着也不如她?”

康健道:“奴婢见过她的绣品,实实在在当得起‘天工’二字。上次八月十五寒州布政使董里州摆宴,席间有人抬了她的一扇九折屏风出来,开价就要六千两。”

皇帝笑道:“什么?六千两?”

“是,席上众人纷纷标价抢购,若非董里州出价一万两先行买下,只怕最后不知要以什么价格售出。”

皇帝勃然变色道:“董里州哪里来的这些银子,这么轻易就花一万两买一扇屏风。”

康健知道自己多了一句嘴,忙道:“这奴婢就不知道了。”

太后道:“既然如此,哀家就见见这个姑娘。”

立即有人传旨到宫门外叫明珠,明珠到得慈宁宫殿上,口称民女,叩头行礼。太后见她清秀,对洪司言道:“你瞧这个姑娘,象不象从前段时妃的品格儿。”

洪司言道:“正是,奴婢也看着不象中原人物。”

明珠禀道:“太后明察秋毫,民女的父亲是大理人,十几年前迁居寒州,明珠四岁上就到中原定居,大理的事都不记得了。”

太后道:“这就难怪,从前大理公主嫁到宫里,一样心灵手巧,女红出众。听说你的刺绣一件千金,可有此事?”

“民女不过多用了些心,难得寒州乡亲捧场,怎敢称得上一件千金。”

太后转头又问辟邪:“不知这个明珠姑娘有没有同带绣品进宫?哀家想看看。”

辟邪笑道:“奴婢身边没有,只怕明珠自己带了些。”

“是,”明珠道,“民女赶绣了一件,原想奉与太后,只怕与宫中规矩不合,不敢拿出来,既是太后垂问,便请太后品评。”说着从小顺子手中接过自己的包裹,展开一件百鸟朝凤的罗衫。

殿上顿时春光轻泄,花香四溢,似有百鸟婉转盈耳,金凤清鸣绕梁。太后倒抽一口冷气,道:“了不得!”

辟邪道:“这件罗衫奴婢也没见过,这时也是瞠目结舌。”

太后笑道:“皇帝别笑你母后没见过世面,如此的极品,哀家现在就想试试。”

皇帝也是目眩神迷,道:“岂敢。”

明珠服侍太后披上,更难得穿在身上,不掩图中一花一草,一羽一翅,金凤缠身,百鸟绕背,华丽灿烂,雍容难言。

太后笑道:“你是为了置办公主嫁妆来的,家里还有父母兄弟,哀家也不忍留你一生一世,只盼你调教好针工局的那帮蠢才,让哀家眼里少看些俗物就好了。”

皇帝笑道:“太后此言把辟邪也骂在里面,早知自取其辱,何必带明珠进宫。”

太后道:“他是个好孩子,心里还想着主子,知道用心办差,皇帝好好赏他。”

辟邪连忙谢恩。明珠却盈盈叩首道:“太后和蔼慈悲,民女愿在宫中服侍太后一辈子。”

太后皇帝自然称赞不已,只有辟邪知她此言所指,只能跟着众人苦笑。

太后又问明珠如何安置,辟邪回道:“明珠总不成归在内监的针工局,奴婢看还是放在尚功局,待公主出嫁之后,还可教习宫中女红程课。奴婢住的居养院附近还有空房,因她是民间来的,奴婢怕她礼数不严,在各位主子面前失礼,还是先有奴婢督导,再者那里离针工局也近,凡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