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卷 第 六 章 抽丝剥茧(第5/8页)

只是,仍没有发现什么蛛丝马迹,什么线索。

关山月问:“捕头可知道,这座‘红楼’里,有多少姑娘?”

老捕头道:“听说只有一个,带着两个丫头。”

听说?

关山月道:“捕房没来查看过?”

这种地方,进出的人杂,容易出事,捕房都会隔长差短,前来查看,一方面是了解,一方面也是警告,当然,也是吃公事饭的一条财路。

这是一般,“鄱阳县”的这位县太爷为官如此,就不知道县衙“捕房”这些吃公事饭的会不会,敢不敢了。

老捕头道:“弟兄们来过,我没有来过。”

关山月道:“没有其他人了?”

老捕头道:“没听弟兄们说,还有其他的人。”

关山月道:“看这座‘红楼’的大小、器用,确实像只有一个姑娘带两名侍婢;而且,看这情形,昨夜劫掳得孝廉公之后就走了,没再回来过。照这么看,为了孝廉公是花了不少心思,也花了不少本钱……”

老捕头道:“究竟是为什么?想不出因由呀!”

关山月道:“只要找到这个女子,就不难明白了。”

那是!

老捕头道:“关爷说得是。”

本来就是。

关山月忽然这么说:“我不该这么想,也不该这么问,会不会男女间事,以往有没有什么徵兆?”

老捕头忙正色道:“关爷,公子从不会到这种地方来,绝不会!”

不错,好子弟,又是位堂堂孝廉,怎么会涉足声色?

关山月道:“捕头如今应该知道了,这名‘红楼’妓,不是真正的‘青楼’女。”

老捕头一怔:“关爷说得是,我糊涂了,可是,那也不会啊!公子平常少有交往,就是有,也只是数得出来的几位文友。”

关山月道:“或许是孝廉公哪一次外出,被某个江湖女子看见,她看中了孝廉公的人品,明知不可能,只有下手劫掳?”

老捕头道:“那就不知道了。”

关山月没发现什么,也没问出什么,却找到了整座“红楼”都闻得到的那股子异香的来源。

那是临窗一张高脚几案上,一只花瓶里插着的一枝花。

那枝花,铁枝四伸,只有花,没有叶,花色雪白,有十余朵,花形像梅,大小也像梅花。

但不是梅,梅花不会在这时候盛开,甚至根本不会有花蕾,而且梅花也没有这么香。这种花,只一枝,只十余朵,香得整座“红楼”都闻得到,其香可知。

称之为奇香,一点也不为过。

关山月好胸蕴,但他不知道这是什么花,他问:“捕头可知道这是什么花?”

老捕头摇头:“不知道,没见过。”

五十上下的人,没见过这种花。

好胸蕴的关山月不知道这种花,五十上下的老捕头没见过这种花,足见这种花不只是少见,简直是太以少见的花。

关山月摘下了一朵放进怀里,道:“如今几乎可以确定,是‘红楼’这个女子劫掳了孝廉公,只是她已经早一步带着孝廉公走了,她原从何处来,如今又往哪里去,在下得尽快想法子找到这个女子,营救孝廉公,我就在此地跟捕头告辞了!”

老捕头很不安:“我无能,也没能尽什么心力……”

关山月道:“捕头言重了!只从她买下这座小楼,加以修缮,改称‘红楼’以风尘妓为掩饰这一点来看,可知她筹划良久,处心积虑!碰上这种角色,这种案子,十九难办。”

老捕头面有感激色:“谢谢关爷。”

这是谢关山月安慰他。

关山月道:“捕头不要谢在下,在下说的是实情实话,无论如何,还要仰仗捕头跟捕房诸位……”

老捕头道:“不敢当,关爷才是言重,这是我跟弟兄们的份内事,何况太爷待我等恩厚,就是跑断两条腿,豁出一条命,也会尽心尽力。”

关山月道:“那么咱们分头并进,双管齐下。”

老捕头道:“就照关爷的吩咐,分头并进,双管齐下,只是,关爷不是答应姑娘,不管事情如何,都会折回县衙一趟。”

关山月道:“救人如救火,在下就不折回县衙了,此地的情形,还请捕头代为禀知县尊。”

老捕头道:“既是如此,那关爷就请吧!我也要赶回去了。”

就这么,关山月跟老捕头分了手,他是要赶回“鄱阳湖”姜家去。原本他这趟外出,一个人赴“鄱阳县”,打听姜家这个亲家,以便尽些心力促成这门亲事,这段姻缘的,没让姜家知道,实际上他也没说。可是如今董家公子遭人劫掳,下落不明,安危难卜,他既然碰上了,而且伸手侦查营救,就不能不让姜家知道了:何况他认为姜四海是老江湖,在“鄱阳湖”多年,对这一带的人、事、物一定多知多晓,他要跟姜四海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