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将军府陈冤奇柬(第4/6页)
姜逸樵遂问道:“经略大人,这位堂官倒是为了何事?卑职想吴老中堂是经略的老师,此次定是关照经略,或是朝廷对师旅有什么更动,老中堂早早关照,使经略有所预防么?”
多隆阿将军点点头道:“逸樵的见机果然胜人,倒被你猜着了一半。不过若只是些平常事,老中堂也不致这么多费周章了。只因有言官严劾提督吴大业,克扣军饷,鱼肉乡民、勒捐苛派、好色贪淫等十几款,皇上颇为震怒,立刻就要降旨查办,还是几位持重老臣力谏皇上,不可躁切从事。并且吴提督出身行伍,好容易由军功熬到现在这种地方,遽然这一被查办,万一挤出别的事来,更赶上攻陕之匪已要发动,正在用人之际,还是从妥善上办理为是。皇上倒是采纳廷臣谏诤,令吴老中堂等协议办理。老中堂的主张,吴大业身为统兵大员,果如御史所言,定当主持正义,不过朝廷要径自派员来查办他,却冒昧不得。吴提督性暴嗜杀,倘若一时犯了野性,抗不受命,岂不激起事来。老中堂并因为我在这节制军务,吴提督果然有这些劣迹,我也脱不了干系,遂议定这事倒有些难办呢!”
说到这无意中一抬头,瞥见对面书案上那只白铜的镇纸,映着书案上的烛光闪闪发光,多隆阿将军诧然道:“怎么那只铜镇纸竖在书案上?这定是听差的侯升胡闹讨打了。”
姜逸樵道:“经略不要屈枉他们,请经略看看就知道这种举动不是平庸之辈所能为了。”
多隆阿将军急忙站起来,向书案这边走来,一到书案前“咦”了一声,伸手就拔来那只铜镇纸。
往起一拔,竟没拔下来,二次握住了,手上用力往起一提,把铜镇纸提起来,把那大官封的信封拿在手中。
将军随手把信打开,抽出信笺来,就灯下一看,只见这封信写着是:大将军麾下:将军率王者之师,荡平发逆,数千万黎民各安生业,免罹涂炭之苦,皆拜将军之赐。
惟提督吴大业,不能体将军爱民之旨,辜负朝廷爵禄之恩,坐镇潼关,横征暴敛,舆论沸腾,怨声载道。
其恶迹昭昭,有目共睹。
华阴富绅杨文焕,为簪缨世族,诗礼家门,曾出仕江南,十年作吏,两袖清风,想将军定耳闻其名。
近年闲仕家居,读书课子,与人无侮,与世无争。
而吴提督竟以勒捐不遂,诬以通匪之名,阖家被逮,籍没家资。
吴提督严刑取供杨文焕惨被淫刑。
以一介文人,何堪荼毒?
现已体无完肤,奄奄一息。
诬良为盗,出自统兵大员,人神共愤,天地难容。
民子不敢妄沽侠义之名,实以身受杨氏再造之恩,目睹蒙此奇冤,宁冒重嫌,甘尝斧钺,为待死之囚呼吁。
将军即执路人而问之,亦能廉得其情。
吴提督已具杀人灭口之心,杨氏阖家朝不保夕,叩求将军,慨发鸿慈,为杨氏昭雪沉冤,毋使六月飞雪,三年不雨,复见于将军治下也。
再启者,民子粗通武技,浪迹江湖。
路经匪巢,侦得捻匪大举窥秦逆谋。
唯捻酋等深畏将军用兵之神,姜汰陵等竟袭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故智。
扬言倾全力直扑潼关、武关,紫荆关,别以奇兵,乔作流民,间道渡函谷关,风陵渡。
与潜伏武帝山之回匪,暨禹门一带之凤尾帮枭匪会合。
内扰长安,使腹背受敌,动摇三秦,席卷大河以北。
此种狡计果售,窃恐若千万黎民难免死亡流离之苦。
民子一介庸愚,本不敢妄预戎机,以感将军视民如子之义,心所谓危,难安缄默。
望将军速遣干练将弁,秘查豫陕交果一带,是否有奸民捻匪混入,及武帝山之匪,禹门一带之枭匪是否属实。
俾将军早为剿办,使捻匪计不得逞,不仅匪患不致蔓延,亦黎民之福也。
冒死上陈,伏纳垂察民子王道隆顿首多隆阿将军把这封信看完,见姜逸樵刘幕府全在旁愕然侍立,随把这封信向姜逸樵手中一递道:“你们把这封信仔细看过,看完了再研议这里是否有别情?”
姜逸樵赶紧接过来,将军却就势坐在书案边,看着书案上的穿透的破洞凝眉深思。
这两位幕僚凑着书案上的蜡台,并头把这封信从头至尾的细看了一遍,又把信封反复的查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