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卷 第 九 章 神秘之族(第3/4页)
为师曾提及你有一位从未谋面的师兄,当年,就是因为他在了解师门所肩负的重责后,自觉无力承担,一味回避,为师一怒之下,方将他逐出师门。其实,你这位师兄,为人颇为
正直,对为师也是尊重有加,可惜,他太过仁厚,为人虽佳,为事则不宜……“牧野栖静静
地听着,他早就对师门的来龙去脉心存好奇,但师父天儒一直避讳莫深,他也从不多问。
也许,今日就是揭开心底这个谜团的时候了。
天儒继续道:“五年来,你在黑白苑的作为有目共睹,年纪轻轻就成了白道‘山’字堂堂主,众人皆心服口服,无人认为是为师存有私心。为师相信,如果世间真的极少有人既能
有习练本门绝学的天份,又能承担师门重任,那么,你一定是这极少几个人中的一人!”
牧野栖惶然道:“师父过誉,栖儿怎敢担当?”
天儒摇了摇手,道:“知徒莫若师,为师决定今日就将师门中事告之于你。”
牧野栖肃然而立,静静聆听。
天儒以一种悠远得如同来自天边的声音缓缓地道:“追根溯源,我们的师门是源于数千年前……”
饶是牧野栖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听得这句话,仍是不由‘啊“地一声轻呼,很是愕然。
他忍不住说了一句废话:“数千年前离现在岂不是很远?”
天儒点头道:“不错,那还是在黄帝大战蚩尤之时!”
牧野栖好不容易才忍住没有再次惊呼出声,天儒缓缓道来,向牧野栖道出了一个古老的近乎传说的故事。
也许,以“故事”谓之,并不准确,因为,它是真实地存在着。
远古时期,有上古五帝:黄帝、炎帝、太昊、少昊、颛项。
其中太昊、少昊均为东夷部族的领袖,颛项为黄帝轩辕氏之孙。
炎黄部族,则发源于渭水,而逐渐扩展至中原,炎黄二帝,便为华夏万民之祖。
有圣神,便有魔。
东夷部族有黎族,兴起于翼南,其君蚩尤生性好战嗜杀,残暴如魔,欲与黄帝一争天下。
其时黎族势力颇盛,而蚩尤擅铸兵器,精通兵战,初战之时,黄帝曾九战而九败,蚩尤亦因擅战而被后人奉为东方八神之三,曰为兵主!
但黄帝性情仁厚,乃人心所向,蚩尤之魔心终使其部族成为不义之师,此消彼长,黄帝与蚩尤渐渐互有攻守,互有胜负。
蚩尤暗中游说太昊、少昊二族,与其结盟,与黄帝约战涿鹿!
蚩尤以为必是胜券在握,于是留下后着,未让他最倚重的四大战将屠城、虹霓,阴雾、风角参与涿鹿之战,而是令四人在自己战胜黄帝之后,立即攻袭少昊、太昊二族,以免与他
们共享天下。
没想到因为缺少此四员战将而致使蚩尤大败,在黄帝之师的冲击下,蚩尤部族的部分被杀被俘,另一部分则在四战将的率领下,隐匿暗处,以图东山再起。
而黄帝亦察觉蚩尤四战将莫名失踪,他心知此四人一日不除,天下就一日不得安宁。
黄帝遂命他最为倚重的四士圣儒、孙战、墨显、祖玄以及四士之子孙,都需时刻提防蚩尤一族及其后裔,不可让他们趁势作乱,夺得天下,陷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说到这儿,天儒的眼中掠过一丝极为复杂的神情一一这其中,甚至包含了痛苦与无奈。
牧野栖捕捉到了,他的心中莫名一动。
天儒轻吁一声,道:“本门师祖,就是黄帝四士之一的圣儒,自圣儒师祖算起,你已是儒门第六十六代弟子了。”
牧野栖目瞪口呆!
他的异常神情早在天儒的预料之中,当年,他对第一名弟子——即牧野栖的师兄提及师门来历时,那一名弟子的神情比牧野栖更为惊愕。
天儒自顾继续道:“先圣孔子乃我儒门第三十六代弟子,在世人眼中,他是一个追求仁义道德的儒圣,周游列国,可谓是我儒门最有声望的弟子了,但世人却不知他周游列国的真
正目的。在孔子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的十三年间,他曾到过卫、匡、蒲、曹、宋、郑、陈、
擎、晋、楚。在花甲之年,他还如此不辞辛劳地奔走,是因为我们儒门每一代弟子都肩负着
一个共同的使命,那就是辅佐明君,抑制凶残无道者。也正因为孔子是儒门弟子,身负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