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王道之剑(第7/23页)

“秦时月照灵渠洸,巧引河山胜都江;三分义助漓江水,留得七分向潇湘。”

原来那灵渠是秦始皇时为了伐百越而凿,七十多里长的一条小运河,却将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湘江北去入长江再入东海,漓江南流入珠江而入南海,区区七十多里而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相连,从“巧引河山”的观点看来,其地理意义更胜同时期的另一个水利工程都江堰。而此渠从湘江中引取三分水挹注漓江,助使冠甲天下的漓江胜景,奇峰相映的绿水源源不绝,也是山水有情了。抄了这首诗上报,建文潜逃云贵的传言更是绘声绘影。

这一路来,所随诸臣各自寻地隐居,到了广西,最后一位也隐入民间,只剩下朱泛和沙九龄两人两骑犹在大山大河之间奔驰。这一组人马已散入民间,但“建文皇帝”率随臣逃亡到西南的消息,已经密报到朱棣的耳中,一些以讹传讹的说法也在京师传开来。方冀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

朱泛和沙九龄继续往西走,两人经过了侗族、傜族的山寨,终于进入地无三里平的贵州。沙九龄不说什么,只是不停西行,朱泛知道他要回云南点苍山去调查他师父的死因。算算时间,离腊月会稽山之约尚早,如果不耽搁太久,应该还有一点时间跑一趟云南。于是朱泛也不说什么,跟着沙九龄埋头往西行。

郑芫听朱泛愈说声音愈小,但口气却愈来愈紧张,忍不住问道:“往西行便往西行,干么讲得口气那么吓人?”朱泛自己也觉得有点好笑,便恢复正常口吻道:“那一天咱们走到一条湍急的河边,河水呈赤红色,在夕阳照射之下显得十分怪异。沙九龄说这条河叫做‘赤水河’,在云南、贵州、四川的边境上绕来绕去,只要渡过河去便到云南了。但那河水湍急,颜色又古怪,马儿踟蹰不敢渡河,沙老兄便说这京师的马养尊处优,走不得急流湍滩,要多绕几里路到下游过河,哈哈……”

朱泛说到这里忽然笑出声来,而且一时止不住。郑芫奇道:“朱泛,你怎地发癫了吗?”朱泛终于止住笑声,道:“跟老沙这一绕,咱们绕到了一座小镇。那小镇叫茅台,那里出的白酒真香翻了天,俺在茅台镇喝了五天的酒,这一生也没有喝得那么痛快,便央求老沙不要走了,就在茅台住到腊月,直接回去赴会稽山之约。”

郑芫道:“沙九龄就同意你了?”朱泛叹口气道:“他若听了俺的话就好了,咱俩在茅台镇喝个痛快,他也不会丢了性命……第二天老沙便说:‘朱泛,你要留在这里喝好酒也成,俺一个人去云南。’芫儿,这不是拿重话来挤我吗?俺怎能不顾江湖义气,让他一个人去点苍?于是俺带了满满一葫芦好酒,便陪他去云南了。”

两人到了点苍山区,沙九龄的话就越发少了,他双眼露出坚定的目光,虽然也有些近乡情怯,但那股坚定的意志克服了一切。

点苍十九峰由北向南,每两峰之间皆有峡谷及河流,大小河流一十八条蜿蜒流过这些峡谷。沙九龄对此地的地势十分熟悉,朱泛跟着他在峡谷及山岭之间穿进穿出,天黑之前,他们到了一个白族山寨。

朱泛第一次进入白族这种少数民族的聚落,碰到的人无论服饰语言皆十分特别,不过由于和汉人商贸的需要,大部分人也都通晓汉语。沙九龄对这个山寨似乎相当熟悉,他熟门熟户地走到寨西,在河边一栋单独的房屋外停了下来。

朱泛正要问他缘故,只见他面色郑重,从怀中掏出一根短笛吹了起来,一开始是古朴的南诏古调,一段曲终后忽然转为完全不同的西域之音,轻巧活泼。朱泛不知沙九龄这个看来粗里粗气的回回吹得这么好的短笛,不禁吃了一惊,但更吃惊的是吹了一会儿,河边那间屋里竟然传出了相同曲调的笛声,和着沙九龄的笛子,合奏得十分美妙。

终于合奏完了,那间屋子大门开处,一个白族女子轻盈地闪了出来,轻声叫道:“九郎,你终于回来了?”沙九龄颤声答道:“白蓉,你还住在这!”两人见了面,白蓉一把抱住沙九龄道:“九郎,你走后我每日盼你回来,但到后来,我知道你不会再回来了……这位客官……”朱泛连忙拱手道:“在下朱泛,是沙老哥的朋友,一道从北方来。”白蓉便请两人入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