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云锦袈裟(第19/22页)
待方冀、郑芫和章逸一一攀上地面,五人正站在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的狭窄带状绿地上。董碧娥率萼梅庵的土木工作队伍,在此狭窄空间以三天时间挖就了这口竖井,与下面地道的连接分毫不差,确实不愧了这“赛鲁班”的名头。
这时一条单桅的修长小艇悠悠地滑过来,停在五人面前,船头站着一个竹笠蓑衣的渔夫,正是陆镇。陆镇没有二话,低喝一声:“事急,快上船吧。”
他伸出一支竹篙,让建文抓住上船。建文和郑芫坐在船中央的小竹舱中,其余三人上了船,立刻坐在三个有桨的位子上。陆镇以长篙一撑,这条狭长的小艇便如一支箭般射向护城河的中央。陆镇道:“三位调整施桨节奏,第一,必须齐步,听我号令;第二,和俺的撑篙动作相间隔。好,开始!一──二,一──二……”
三人都是一身武功,臂力既强,协调力极佳,三五桨之后便已抓到诀窍,划出的步调趋于一致,跟着陆镇的口令,三人六桨一扳出,陆镇的长篙立刻跟着撑出,那小艇便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方驶出,当真是划水猛进而水花不兴,船行端的是优雅潇洒。
这时坐在竹舱中的郑芫才为建文介绍,船头的女尼是明教昔年的土木堂主董碧娥,船主渔夫是明教昔年的水师大将陆镇,最后还介绍了章逸。令建文最为震惊的是,这个久已认识的新锦衣卫首领竟也是明教的隐形高手。
建文想到自己逃出皇宫,靠的是方冀的规划、章逸的指挥、董碧娥的土木机关,最后走了水路,接应的是陆镇;四个人全是明教的旧人,而自己的祖父竟毒杀明教高手,将明教势力瓦解殆尽。如今明教人以德报怨,救自己出宫,免落朱棣之手,实是大大的恩惠,他思前想后,长叹一声,久久不能自已。
方冀也在想同样的事,他的心情极为复杂,甚至自己都不相信会全心全力地帮建文逃亡。是因为建文施行仁政?是因为人民生活改善?还是看到章逸、傅翔这些年轻一辈的都能跳出过去,面对未来?也许都有一点,但他此时还没有想清楚,促使自己想法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竟是朱棣!
朱棣的作风太像朱元璋了,他相信的是武力和权谋,他要以武力夺皇位,打的旗帜却是“靖难”。方冀和朱元璋之间有不共戴天之仇,他冷眼观看这几年的发展,不知不觉间便对朱棣产生了极大的反感,这种反感使他对建文隐然产生了很大的同情,超过了方冀自我的理解。这时朱棣杀进南京,建文面临生死最后关头,方冀竟然毫不犹豫地放下对朱家的仇恨,为助建文逃亡悉心做了规划。想着想着,方冀也是长叹一声,一时说不出话来。
陆镇停止了指挥划船的口令,只因四人的配合很快便入佳境,那小艇愈划愈快,片刻便到了护城河与外秦淮相交之处。陆镇要大家停桨,他将小艇撑到岸边。方冀随即站起身来,对建文拱手道:“老夫到此与诸位暂别,要速赶到普天寺去。皇上此去有章逸、郑芫、董堂主相护,陆镇掌船,可以安抵目的地。”
建文也合十道:“朝廷有负明教,方先生与明教诸君以德报怨,救贫僧免落叛贼之手,大恩虽不言报,贫僧终生不敢或忘。”
陆镇将船向前一撑,长篙在岸石上点了几下,那船竟如长了眼似的,极其巧妙地驶入一条横交的狭小引道中,转向时船身与两边石岸擦身而过,相距不过寸许。这陆镇驾船的功夫已到了神乎其技的地步,便连章逸都瞧得目瞪口呆。
章逸见船已入外秦淮,方冀施展上乘轻功,身影消失在城墙弯处,便准备宣布目的地。他正色道:“根据方军师的计画,他老人家须火速赶到普天寺与众人相会,咱们却直接由秦淮河走水路,南下浙江去也。”
坐在船头的董碧娥上身特长,坐着比一般男子还要高,更因人瘦如柴,整个人像是一件黑袍撑在竹架子上。她接着解释给建文听:“方军师命大伙分批到普天寺去,难免有人瞧见通报,这让朱棣及他的手下以为皇帝一定也往普天寺去了。但他却不事先告知众臣何去何从,就算万一有人落入了燕军之手,燕军也问不出什么机密。他要确信皇帝这边已经上路了,这才赶去普天寺主持大计,分派不同小组逃亡的路线及目标,要让敌人的侦骑疲于奔命,而咱们已到了浙江浦江郑宅镇的江南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