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大战天竺(第13/22页)

建文却听得有趣,尤其听到郑芫说“要显得新登基的小皇帝是个好皇帝”,便有些感动,也对眼前这个少女锦衣卫更感兴趣了,忍不住好奇地问道:“你年纪还轻,你娘便答应让你到锦衣卫当差?”郑芫道:“我娘原本反对,但她和章叔叔是……熟朋友,加上我也想试试,便也就答应了。”

这时那个太监快步进来禀道:“马札、章逸等锦衣卫大人都已在御花园外待命。”建文皱了皱眉,挥手道:“没瞧见朕正在跟郑锦衣卫说话?叫他们在外边候着,没有朕的传话都不要进来。你也出去。”

郑芫见建文一皱眉,脸上便闪过一丝方才见过的那种淡淡的哀愁,虽只是一闪而过,郑芫却敏锐地捕捉到那分忧郁。她未加思索,脱口问道:“皇上您有心事?”建文闻言,脸上立现严肃之色。他瞪着郑芫,郑芫却不畏惧,依然面带关切地看着建文。

建文的脸色渐渐温和下来,终于轻叹了一声,没有说话。过了一会,他忽然望着郑芫道:“朕便叫你芫儿可好?”郑芫道:“您是皇上,当然可以。”她想了想,又加上一句:“皇上比我大好几岁哩。”建文微笑点头,不再说话。过了许久,郑芫低声道:“皇上,有什么事可以派咱们去办的?”建文摇了摇头,彷佛十分不甘愿地低声道:“朕派在怀来的大将宋忠败死,燕京周围的据点全落入朱棣之手了。”郑芫吃了一惊,说不出话来。建文望着郑芫,说了一句:“芫儿,你就跟着朕,在朕身旁当差吧。”

一个月后,燕王朱棣亲率燕军,在滹沱河打败了耿炳文,但他此刻的心情比开战之前丝毫未见轻松。

耿炳文大败之后退守真定,燕军乘胜连攻三日,却无法越雷池半步。一则因为耿炳文原本就是守城名将,曾在与张士诚决战的时代,固守长兴城达十年之久,击退攻城敌军不下数十次,因而被朱元璋封为长兴侯;二则真定城易守难攻。而燕军猛攻不克,也显露了朱棣的心腹大患──兵力不足。

按照道衍和尚和朱棣商量的计策,是要向大宁的宁王“借兵”,但何时动手,如何动手,都是朱棣正在考虑的难题。继续进攻真定,如果师老无功陷入僵局,如何能有余力挥军北上,和宁王朱权谈“合作借兵”的事?朱棣于是当机立断,引兵退回北平。

就在这时,敌前消息传来,耿炳文遭朝廷撤换,召回南京去了,建文改派世袭曹国公的李景隆为讨燕大将,增兵五十万进驻德州。前哨部队很快越过滹沱河,推进至河间。李景隆是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朱棣和李文忠父子皆熟识,对李文忠的彪炳战功及见识极为倾倒,对其子李景隆的平庸保守及带军无能亦知之甚深。他听说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到了河间,不但不惊,反而大喜过望。当天晚上,朱棣在燕王府中定下了极其冒险的一着棋。

是夜北风紧急,燕京城内冷如凝霜,路上鲜有行人。燕王府议事厅中烛火通明,朱棣召集了道衍和尚、世子朱高炽、二公子朱高煦、大将张玉、朱能和丘福,七个人围着一张长桌。张玉首先报告,李景隆拜将后出兵河间,却又按兵不动,不知在打算些什么,但他号称拥兵五十万,无论如何不可小觑。朱能接着报告从永平送来的消息:“江阴侯吴高奉朝廷秘命,起辽东之兵攻打永平,永平危在旦夕。”

朱棣指着地图上山海关一带的形势,道:“永平离燕京虽有数日的距离,但地位十分重要,绝不容落入吴高手中。俺要亲率大军火速增援,张玉和朱能各自率领麾下全部兵马,随后赶来会合。”

朱能道:“那江阴侯吴高生性胆小,虽是开国大将吴良之子,其实并无乃父之勇。朝廷派他来攻永平,似不足成为大患,何需殿下亲征?又何需倾兵而出?”朱棣点头道:“问得好。估计俺率亲兵到达永平,两日内必可破敌。汝等大军随后赶到,兵不血刃便可占城。”朱能问道:“然则要咱们倾巢而出,岂不浪费兵力?”朱棣微笑道:“朱能稍安勿躁,到了永平,汝等另有要务,到时自然便知。”朱能便不再追问。座中道衍法师听到这里,点头暗忖:“明着是救永平,暗地里燕王要偷袭大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