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新锦衣卫(第5/23页)
章逸道:“娘子且宽心,明日起芫儿便会回城里来住了。”郑娘子用眼睛问:“真的?”章逸用点头回答:“千真万确。”
这时候,皇宫里的议事厅仍然烛火通明。建文皇帝朱允炆坐在一张小龙椅上,听新上任的兵部尚书齐泰报告。两边赐坐的还有黄子澄、方孝孺及徐辉祖。
齐泰果如徐辉祖预料,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取代了原任的茹瑺,茹瑺则调任吏部尚书。此时齐泰意气风发地指着铺在建文面前地毯上的一幅地图,说明各地军事情况。
这幅地图画得十分详细,不但重要城池、山脉、河流、关隘、兵力布置无一遗漏,每个兵镇的将领姓名也注明其上,乃是齐泰亲手所绘。齐泰做完了形势分析,退到徐辉祖旁边,建文赐坐,然后要徐辉祖补陈意见。
徐辉祖道:“齐尚书所报甚为详尽,唯各地兵力皆为各守镇自行所报,数目屡有差错。为求落实,可请地方官员就近核实密报朝廷,如此一一核对,便知端的。”
方孝孺奏道:“徐都督的建议甚为重要,兵力若不能核实,平时粮饷上易有浮报,战时累朝廷对兵力自我高估,乃是用兵之大忌,不可不慎。”
那齐泰听了,面现不悦之色,反驳奏道:“微臣向皇上呈报之图,乃臣亲手所绘,图中所有数字皆经臣仔细核对无误,应属可靠。若如徐都督及方学士所言,臣岂不犯了欺君之罪?”徐辉祖道:“不敢,不敢,就只怕各地方镇守的军头向兵部虚报。”
齐泰还待争辩,建文皇帝忽道:“朕素知齐泰对各地军情防务了若指掌,人名数字皆牢记在心,想来不会有误。倒是几个防守北疆的藩王,他们的兵力分布及数量是否妥当?齐泰,你的看法?”
徐辉祖暗自叹一口气,忖道:“大明各地的驻军纪律及战力都在衰退之中,与洪武初年实有天壤之别。军中浮报人头,各级吃空缺之事已逐渐普遍,原本趁兵部换人时好好查清楚一番,最是好时机。我已提了个头,可惜皇帝又轻轻放过,倒让我白白得罪了齐泰。”
齐泰回答建文道:“以边防军务所需,宁王和燕王手下的兵力过多了。太祖时曾有令,藩王自拥兵力最多不过两三万,边境有大事时,朝廷另派大军处理。如今宁王和燕王的兵力早已达八九万之谱,而且都还在继续募练新军。臣以为,应敕令两位王爷缩小其自拥兵力。”
黄子澄道:“削减两位王爷的兵力,便等于正式宣布削藩,要有万全的准备方可为之。”
徐辉祖觉得此时不能不表态了,便站起身来行礼道:“启奏皇上,兵者凶也。以臣所知,宁王及燕王虽拥重兵镇北,并无对朝廷有不敬或不轨之事。今皇上初登大位,新政各端待举,臣以为不宜于此时冒兴兵之险骤然削藩,尚请皇上三思。”
建文听了,面上并无表情,只点了点头,便转向方孝孺问道:“孝孺,你意如何?”方孝孺道:“臣以为徐都督言之有理,此时确应致力于推行陛下的仁政,待皇上德泽被于天下苍生,万民同声感恩时,藩王拥戴而惟恐不及,焉能不服?何况北疆仍有瓦剌、鞑靼虎视耽耽,镇北诸王拥有若干兵力亦属必要。不妨由朝廷重申洪武祖训,规定各王兵力最多不得超过上限,然后由兵部派员奉旨查核,也胜过冒兴兵的凶险强行削藩。”
徐辉祖见机不可失,连忙补一句道:“方学士所奏极是,便直属朝廷的兵马数目也顺便一次查清,则全国各方兵马实力,皆在朝廷掌握中矣。”
这回建文倒是听进去了,便道:“就准方学士及徐都督所奏。削藩之事确须谋定而后动,兵部要做好万全准备。”齐泰原本听了方孝孺之言便想争辩,听了徐辉祖补上的几句话更是不悦,但听建文如此裁示,便不再言语。
徐辉祖捏了一把冷汗,到此时才略为放心,暗道:“方孝孺文章学问冠天下,到底有见识,今日若不是他的一番话,削藩之举就成定局。听齐泰的口气,妹夫朱棣必是头一号目标……”但他继而一想,皇上可没有打消削藩的念头,只说“削藩之事确须谋定而后动”,又叫兵部做好准备,看来齐泰这厮也是投皇帝所好,削藩之举恐怕迟早还是免不了。想到这里,徐辉祖又有些沮丧:“唉,这事也只好能拖一天就拖一天,除此以外,焉有其他妙策?”